北京看世界:以三大動力牽引全球復蘇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16 07:06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4月15日電(新華社記者  劉麗娜  王宗凱)“人間大小事,有其潮汐;把握漲潮,則萬事無阻;錯過了,一生的航程,就困于淺灘與苦楚。”

400多年前,當莎士比亞在《凱撒大帝》中寫下這段文字,無法預見他的這句話會被後世用作全球經濟合作的箴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在今年的一次演講中引用此語,呼籲各國順應大勢,加強合作,共同推動世界經濟穩定復蘇。

日前在華盛頓落幕的世界銀行與IMF春季會議傳遞的信息顯示,全球復蘇之路並不平坦——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被小幅調低。面對這種形勢,必須以合作、開放、改革三大動力來牽引全球復蘇。

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六年來,歐美等發達經濟復蘇逐步穩固,連曾經的“重症患者”希臘也于日前宣佈重返國際資本市場,恢復融資能力。另一方面,在危機“尾部效應”下,一些國家失業與失衡短時間難以修復,社會動蕩未平。而無論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無不面臨增長的挑戰。以增長徹底擺脫危機,以發展帶動持續繁榮,各方憧憬著一個更好的新世界。而建設這樣一個新世界,要把握其“勢”,才能找準動力。

在拉加德看來,當前時代的大勢是全球權力正在從西方轉向東方,從北方轉向南方——從少數人到大群人,進而到億萬民眾。她説,50年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約佔全球GDP的四分之一,如今佔到一半,且其比重還在迅速上升,很可能在下一個十年佔到全球GDP的三分之二。

這一預言已得到廣泛認同。全球經濟整體若想更好復蘇,需要緣勢而動,順勢而為,其增長動力來源於合作,來源於開放,更來源於改革。

越來越多國際觀察家注意到,危機時期,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發展中經濟體合作緊密,那麼,這種合作不應隨危機漸遠而褪色。有專家指出,技術進步使全球經濟愈加緊密相聯,然而,在産生“聚合力”的同時,又會不斷産生“離心力”。尤其是,當全球危機過後,各個國家“共同語言”減少,各自訴求上升,這會對世界經濟合作産生阻力。而世界經濟在面臨增長的同時,也面臨減緩的可能。二者之間的張力使得各國不得不苦尋對策。

本次春季會議期間,二十國集團(G20)召開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再次承諾加強合作,共同制定富有雄心、務實、措施具體的全面增長戰略,實現未來5年G20整體GDP在目前預測水平基礎上增加2%以上的目標。

説易行難。這樣的增長目標需要各國不僅要共同採取有力行動,還要拿出戰略定力,不為短期壓力所動。作為世界公認的增長引擎之一,中國近期的經濟政策在本次春季會議期間受到積極肯定。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春季會議後説,中國追求的是“持續、健康的”發展,不會因為經濟短期波動而盲目採取大規模刺激政策。

在加強國際合作的同時,越來越多決策者意識到,“開放”——這個使世界經濟長期受益的關鍵詞,如今需要賦予新的意涵。從貿易上看,保護主義和貿易救濟措施暗流涌動未曾消歇,全球貿易治理體系碎片化的苗頭不可忽視。營造自由開放的全球貿易環境,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各個國家都有責任。

在此背景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9月在G20平臺上,率先提出了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新思路,倡議要堅持開放、包容、透明原則,使區域自由貿易合作既有利於參與方,又能體現對多邊貿易體系和規則的支持。同時,完善全球價值鏈,建設全球一體化大市場。不久前在訪問歐洲期間,習近平主席又在多個場合提及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對未來全球發展的意義。

除了合作與開放,危機後的世界,更大的增長動力要看改革。2014年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過渡年”、“改革年”——IMF副總裁朱民在世行和IMF春季會議期間,對當前的世界經濟形勢作出如此判斷。對於各個經濟體,必須加大結構改革和調整力度,才能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對全球經濟治理,也需要深化改革,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經濟新形勢,確保全球穩定。

在千帆競渡的全球改革中,中國的改革最受矚目。世界銀行行長金墉日前表示,雖然中國目前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但中國政府進行結構改革的態度讓他印象深刻。世行希望與中國加強合作,並與世界分享經驗。

正如拉加德所言,“這個勇敢的新世界,這個超級互聯的世界,給我們提供了無限的希望和機遇”。而只有秉合作之心,順開放之勢,借改革之力,方能為世界經濟注入持續的發展動力。

責任編輯: 呂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