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GDP同比增長7.4%,市場相信嗎? 國家統計局昨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128213億元,同比增長7.4%。儘管這一增速比去年全年7.7%的增速減少了0.3個百分點,亦低於7.5%的今年增速目標,但仍超出市場預期。 在一季度數據發佈同一天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對符合要求的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合作銀行適當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此舉被部分人士解讀為“微刺激”,更令市場存在多重解讀。 對於當前形勢,有接近決策層人士表示,儘管一些市場分析對於去年以來逐步放緩的GDP增速有所擔憂,但外界應該習慣更低速且更有質量的增長。經濟學界普遍認為,增速在7%~8%之間很可能就是今後中國經濟運行的新常態,當下最重要的是逐步化解發展中積累的深層次矛盾。 “當前大家一定要轉變思維、轉變觀念,來看待中國經濟的新階段和新變化。”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個階段不是中國所獨有的,而是世界大國在向更高發展階段進化的過程中都會經歷的,中國政府也主動適應這個新階段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目標。” 盛來運認為:“實實在在來説,近期中國的變化還是很明顯的,短期之內可能感覺不到,但五年、十年後回頭看,這幾年的變化我覺得是巨大的。” 各項指標暗示經濟緩中趨穩 國家統計局昨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長7.4%。與GDP增速放緩相伴,主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增速均有下滑。 其中,以往經濟賴以維持為“發動機”的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在一季度的增速下滑到17.6%;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8個百分點;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08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放緩至12.0%。 月初已經發佈的PMI數據和出口數據似乎也令市場失望。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認為,月度指標都顯示市場對中國GDP增速7.2%~7.3%的預期可能是正確的,但實際上經濟已經大幅放緩,有關部門應該已經意識到增速放緩的程度要大於人們的預期。 市場對經濟增速放緩的擔憂也集中在一些特定領域,比如房地産。 一季度,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15339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8%,較以往放緩較快。全國商品房銷售額13263億元,同比下降5.2%,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7.7%。一些分析認為,房地産領域的過度投資,對2014年和2015年來説,都是主要的風險源。 但從更多的官方消息來看,現在的情況仍在可控範圍之內。 特別是海外關注的出口數據,盛來運在昨日的發佈會上提示説,由於特殊監管區貿易的存在,局部地區存在著貿易不可比的因素,扣除這些因素的變化,中國的進出口實際表現應該比數據本身反映得要好。 他同時推薦市場關注一下國家統計局所發佈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出口交貨值,這一指標佔中國對外出口的比重在85%左右。一季度,中國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的增速是4.2%,相比去年增速雖然略有回落,但仍然保持增長。 就業和收入數據則令人欣慰。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超過300萬,就業形勢穩中向好;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速分別達到7.2%和10.1%,均比去年同期加快。 與此同時,在去年第三産業佔比首度超過二産之後,今年一季度延續了這一勢頭,三産增速比二産增速高0.5個百分點,三産佔GDP比重高出二産4.1個百分點;消費拉動力明顯增強,最終消費支出佔GDP的64.9%,比去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 “一季度經濟增速能比預計得要好一些,最重要的原因是經濟結構發生新變化,服務業佔比明顯上升,對增長和就業拉動作用增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當前經濟增長更加依靠服務業和消費,穩定性超出預期。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記者説,穩增長的目的是為了保就業,保就業的目的是為了保民生。從就業、收入這些方面的指標來看,一季度情況總體不錯,經濟增速也在政府所確定的底線之上,所以並不存在大規模刺激的可能。 儘管一些研究認為,中國經濟增速將在二季度進一步放緩至7.1%左右,但一些分析人士對記者説,從過去兩年中國經濟的走勢來説,都呈現出前低後高的態勢,所以經濟很可能在下半年就有所好轉。 需用長線思維考察中國經濟 如果從2011年算起,中國經濟增速從歷史高位放緩已經超過三年,顯示經濟發展的長週期已經進入下行通道,所以今年一季度GDP增長繼續放緩至7.4%,在一些經濟學家看來並不足為奇。 對於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盛來運所列舉的原因也都是長期性因素:一是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仍然複雜嚴峻;二是國家正處在“三期”疊加階段,即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必須要付出一定代價的;三是政府主動調控的結果。 “經濟增速下行是中國經濟進入發展轉型新階段的客觀反映。經過30多年接近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事實上已經進入了一個轉型新階段。”盛來運在昨日新聞發佈會上説,“目前,經濟發展的外部條件和內生因素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比如,勞動力供求關係在發生新的變化,並且資源環境條件的約束性增強,使得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趨於下降,中國經濟增速下行符合階段性的客觀要求。我們不可能在現階段像以前那樣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這是目前進入新階段的一種客觀反映。” 有接近政府的人士對記者分析稱,歷經三年放緩之後,儘管短期波動仍存,但經濟增速已經逼近潛在增長率,緩中趨穩的態勢越來越明顯,而結構性調整的特徵也越來越顯著。 他對記者解釋稱,當前的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三大階段性的變化:一是由投資主導型的經濟向消費主導型的經濟加緊轉化,二是由工業主導型的經濟向服務業主導型的經濟加快轉變,三是在新階段中國政府的經濟目標也從以往更強調經濟增長向“五位一體”的發展目標邁進。所以政府對經濟有更多的容忍度,或許也反映了對當前經濟發展新階段內生動態調整增強的充分認識。 盛來運則以PPI為例對記者分析説,PPI的負增長不完全是壞事情,因為負增長一方面反映前期存在供過於求的矛盾,一方面也在倒逼企業加快調整和市場出清。 新形勢下要摒棄傳統調控思維 在長線思維和轉階段的戰略考量下,社會對於政府調控的思路也在重新認識。 由於就業是滯後指標,是否觸底可能仍需判斷,且前期政府已經在電網、鐵路、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快審批,市場對政府出手的預期仍然存在。在“微刺激”的概念下,有不少投資機構加快了佈局。 但有政府官員對記者表示,當前經濟階段本身的特徵之一就是增速放緩,而政府的目標也不是單純維繫經濟增長,而是轉向多元目標,所以政府的政策也將按照多元目標佈局。現在的政策著力點是既利於當前,又利於長遠,而且考慮到民生需求,補足過去發展的短板。所以從目標、著力點和力度三方面來看,現在的政策和原來的政策肯定不一樣。 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對記者分析稱,新一輪“穩增長”和過去“穩增長”的區別有三個方面:一是過去有些措施是臨時準備、倉促上馬的,但現在是早有預案、未雨綢繆的;二是真正實現了長期和短期的結合;三是更多地實現了政府和市場的結合。不是政府“一個人在戰鬥”,更注意調動社會的積極性,來穩定經濟增長。 在此背景下,昨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加大涉農資金投放,對符合要求的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合作銀行適當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第一財經日報》採訪的多位專家均表示,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三農”金融服務措施,包括適當的“定向降準”,屬於“微刺激”範疇,但“調結構”和“補短板”才是最主要的目標。 “向縣域農商行和合作銀行降準,並不意味著趨勢性寬鬆的形成。中國版QE不會出現。”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友清認為,目前我國經濟增長仍處於合理區間,如果全面寬鬆會推升債務率和杠桿率,政府不會重走刺激經濟的老路。 但一些媒體報道的“地方7萬億投資”等計劃,仍舊引發了市場的議論。 “一些政府部門,包括地方政府,還在比照過去的調控思路著手準備刺激政策,隨時等待中央放鬆,這並不吻合中央所提出的調結構、轉方式的大方向,所以在當前關注質量、立足長遠的調控思路下,難的不是如何出牌,而是解放思想。”胡遲對記者説。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此前也對媒體表示,社會公眾對結構轉型的認識不能“葉公好龍”,不能因為增速一下來就又喊“狼來了”,沒有結構調整的陣痛期,不付出代價,優化結構是不行的。(作者 重華 記者李靜瑕對本文亦有貢獻)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