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降準開啟寬鬆想象空間 縣域農商行農合行首沾雨露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18 09:04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全面降準暫未行動,定向降準即將來臨,首沾雨露的則是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合作銀行。

    4月1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要加大涉農資金投放,對符合要求的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合作銀行適當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這是國務院首次公開提出對縣域農商行和農合行適當降準。

    “定向降準既可以定向解決一些金融支持不足的領域,又可以讓市場檢驗一下‘小劑量’降準的效果如何。”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宏觀研究主管溫彬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第一季度GDP增長7.4%;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出,當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一直存在。而此前市場上早已有降準的呼聲。

    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的多名專家認為,此次會議提出的包括適當定向降準的六項“三農”金融服務措施,可以被看作是“微刺激”範疇,而“調結構”和“補短板”才是最主要的目標。

    縣域農商行農合行定向降準

    一直以來,央行對不同類型的銀行實行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2012年央行副行長潘功勝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小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存款準備金率分別比大型金融機構低2個、5.5個和6個百分點。目前,大型金融機構的存準率為20%。

    “這是定向性的寬鬆政策,也是結構性的政策。”在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來,“三農”、民生領域是經濟結構也是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定向降低存準率,有利於這些縣域的銀行更多投向薄弱環節,彌補短板領域。

    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包括農村信用社、農商行、農合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等,此次國務院提出的適度降準僅包括一部分機構:縣域農商行和農合行。

    對此,中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分析稱,國務院提出來的定向降準是引導資金投向縣域經濟,其中就包括“三農”和小微領域。並且以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來支持“三農”屬於盤活存量,不需要再新增M2,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

    在國務院考慮以定向降準方式來提升“三農”服務的同時,對於定向降準的機構也特別強調了“符合要求的”機構,意味著並不是所有的縣域農商行和合作銀行都會被納入到定向降準的範圍。

    那麼怎樣的縣域農商行和合作銀行符合定向降準的要求呢?此前,潘功勝也曾表示,央行在執行差別準備金率動態調整的過程中,將銀行支持小企業和“三農”的情況作為重要依據。

    招商證券研究發展中心宏觀研究主管謝亞軒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稱,究竟定向降準幅度多大,還需要人民銀行的最終落實。針對縣域和合作銀行的降準以前有過,主要體現支持“三農”發展,總量上這部分影響不大。

    4月14日,人民銀行在解讀《關於全面做好扶貧開發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時也表示,合理設置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公式相關參數,支持貧困地區法人金融機構增加信貸投放。此外,對貧困地區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其新增支農再貸款額度,實行支農再貸款利率再降1個百分點的優惠政策。

    溫彬表示,對銀行來説,1.62%的存款準備金利率是倒挂的,降準後會減少銀行低息資産的比重,鼓勵銀行降低貨款成本。

    涉農資金如何到位?

    定向為縣域農商行和合作銀行降準,意味著將有更多的資金可以用於支持“三農”經濟。然而,如何確保這些資金能夠真正服務到“三農”,成為市場的擔心。

    國務院常務會議也要求,所有涉農金融機構都要努力往下“沉”,做到不脫農、多惠農,要落實縣域銀行業法人機構一定比例存款投放當地的政策。

    郭田勇也表示,不排除一些農村金融機構會向“三農”以外的領域投,因此需要在監管上對“三農”的貸款給予一些政策優惠,引導資金真正願意投向“三農”。

    銀監會的數據統計,到2013年末,涉農貸款餘額20.9萬億元,比同期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3個百分點,其中農戶貸款4.5萬億元,比2007年增長2.5倍,農戶貸款覆蓋面持續保持在30%以上。

    銀監會在今年3月份印發的《關於做好2014年農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中明確,2014年涉農貸款總量“持續增長”。

    銀監會相關負責人也曾表示,“三農”工作體現在縣域,要求銀行穩定縣域網點,延伸網點,讓農村的存款“回流”到農村。同時也要求銀行單獨制定涉農信貸的計劃,下放審批權限,提高縣域的存貸比等。

    分類推進農村金融機構改革

    “豐富農村金融服務主體。分類推進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改革,培育發展村鎮銀行,提高民營資本持股比例,鼓勵建立農業産業投資基金,整合放大服務‘三農’能力。”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

    作為農村金融服務的一支主力軍,近年來農信社的改革備受關注。2010年,銀監會就確定了農信社改革方向為股份制銀行,近年來農信社改革也有所加速。

    據銀監會的數據,到去年底,全國已組建農村商業銀行525家,其中,288家縣域農村商業銀行,涉農貸款佔比達到84%,高於全國銀行業平均水平567個百分點。

    銀監會發佈的上述《通知》中,也明確了2014年農村金融機構改革的路線圖,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成為業界關注點。首先體現在“加快處置高風險機構”,提出吸收社會資本參與高風險機構重組改造,適當放寬持股比例要求。

    “一般情況下,單一股東的持股比例為10%,保證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不被大股東控制。對於高風險機構,便於對初期重組改造管理,持股比例放寬到20%。”上述銀監會相關負責人稱,“根據風險可控的情況,20%還可以適當地提高。”

    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吸收社會民間資本入股,一方面可以增加資本金,另外一方面可以擴大信貸投放的能力。對於新的股東參與農信社可能對商業化要求更高而偏離市場定位,銀監會也要求這些股東承諾保證機構的定位不變。

    除了農信社改革之外,村鎮銀行的組建也被監管視為服務農村金融的一支生力軍。銀監會也提出,村鎮銀行要提高民營銀行資本的比重,監管上要差異化,按照社區金融服務的要求培育村鎮銀行。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村鎮銀行已經組建了1071家, 62%分佈在中西部地區,覆蓋了32.1%的國定貧困縣,累計向137萬農戶發放了1474億元貸款。(作者 李靜瑕)

責任編輯: 郭永國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