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兩江新區精耕內陸開放“試驗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23 17:08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建平臺對接世界聚産業融入全球——重慶兩江新區精耕內陸開放“試驗田” 

新華社重慶4月23日電(新華社記者張桂林)一季度進出口121.6億美元,同比增長1.8倍;現代汽車整車廠簽約,入駐世界500強增至120家;電子信息、通用航空、雲計算、機器人等百億、千億級新興産業迅速聚集……翻開兩江新區開放“賬本”,一組組數據令人振奮。

作為內陸開放的國家“試驗田”,近年來,重慶兩江新區著力創新發展路徑,開闢大通道、構建大平臺、聚集大産業、創新開放機制,加快融入全球分工體系,探索出一條別開生面的內陸開放路徑。

大通道大平臺對接國際市場

走進兩江新區筆電基地,宏碁、華碩等電子廠一派繁忙景象,每天6萬多臺筆記本電腦從這裡下線,少則兩三天,多則十來天,就能通過空運或鐵路送達全球市場。

“兩江新區地處內陸腹地,在傳統開放格局裏是‘大後方’,但打破物流瓶頸,轉過身來,後方能變前沿。”兩江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湯宗偉説,近年來,新區努力打造東聯長江經濟帶、西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鐵、水、空立體化國際物流大通道,拉近了與世界的距離。

對接渝新歐國際鐵路,兩江新區的産品16天即可抵達歐洲工業中心杜伊斯堡;建成內河最大水、鐵、公路聯運港,東可至太平洋、西可達大西洋;開闢19條國際貨運航線,每週50多個航班飛往歐美地區。

內陸開放,更薄弱的環節還在於開放型經濟發展平臺缺失。為此,兩江新區創新構建保稅、金融、會展、信息、研發等五大平臺: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功能不斷完善,從單一保稅加工,拓展到保稅物流、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以結算等新型金融為核心的江北嘴金融中心漸成雛形;建設中西部首個離岸、在岸合一的大數據處理基地,形成以兩江為中心,100毫秒內覆蓋亞太地區的信息高速公路……

“大通道、大平臺使兩江與國際市場‘無縫銜接’,推動開放型經濟跳躍式發展。”兩江新區保稅港區副總經理黃曲説,一個細節就是明證:3年多時間裏,兩江新區進出口報關單從一年8萬票增長到100萬票。

“垂直整合”聚集未來現實産業

在兩江新區水土高新園,投資328億元的京東方8.5代液晶面板生産線正加緊建設,明年即可投産。“這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液晶面板生産線之一,將為三星等跨國巨頭高端産品配套。”京東方副總裁張宇透露。以京東方、萊寶等為龍頭,聚集數十家配套企業,涵蓋大、中、小尺寸顯示面板的千億級産業集群,正在這裡快速崛起。

“作為國家新區,兩江不搞簡單的産業承接。”兩江新區開發投資集團總經濟師李光介紹,在産業選擇上,兩江抓住順應全球新技術革命浪潮、近中期市場廣闊的“未來現實産業”;在組織模式上,創新“整機+配套”“製造+研發”的“垂直整合”,集群發展。

通用航空技術外溢性強、國內外市場需求火熱,兩江新區敏銳捕捉,率先開展低空空域改革試點,成功引進瑞士皮拉圖斯、美國恩斯特龍、喬治海因茨、捷克風王等知名廠商,形成一個集製造、研發、運營于一體的通航産業集群。

智慧化、集成化是全球製造業發展的“制高點”,兩江新區搶先佈局。依託中科院重慶綠色智慧分院,引進華中數控等企業,成功研發出國內首臺3D打印並聯機器人,汽車類工業機器人已廣泛投用。

積極拓展“綠色”經濟,兩江新區聯合美國福布斯能源集團等,建設國內首個頁巖氣裝備産業基地。此外,以筆記本電腦為主的電子信息産業,通過集群發展,也實現持續迅猛增長,2013年筆電出口量突破2100萬台。

大産業帶動了大外貿。近年來,兩江新區進出口額持續倍增,2013年達305億美元,絕對值連續3年超過周邊多個省份。

創新開放機制融入全球分工

資金流、信息大進大出,正在成為全球開放型經濟新“藍海”。內陸地區能否融入其中,直接關乎未來一段時間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兩江新區大膽設想,創新求解。

金融結算,是跨國資金匯聚的樞紐,不僅帶來高端金融人才聚集,還能撬動新型金融發展。受制于傳統監管模式,結算尤其是跨境結算在內陸幾近空白。

在外匯管理等部門支持下,兩江新區創設包容性監管機制,吸引阿裏巴巴跨境結算中心、樂語結算總部、中國建材結算總部等落戶,多家跨國企業離岸結算中心也表達了落戶意向。新區金融發展部副部長胡旭透露,僅阿裏巴巴項目今年就能實現30億元結算量,並保持300%的年增速。

作為全球貿易“升級版”的跨境電子商務,方興未艾。基礎條件原本薄弱的兩江新區創新繪就路線圖,搭建跨境電商交易綜合服務平臺,推動電商、支付平臺、監管機構信息共享、聯檢快通,並能同時滿足一般進出口和保稅進出口全業態需要,交易額很快突破千萬美元。

“發展勢頭雖好,但開放不能停步。”重慶市委常委、兩江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淩月明表示,兩江新區將繼續以創新促開放,目前,正圍繞改革創新産業政策、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改革科技和人才體制、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等,推動40項改革,精耕內陸開放“試驗田”。

責任編輯: 楊雲安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