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與此同時,由於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穩增長與促改革能否兼容,成為無法回避的問題。 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擴大企業投資自主權,引進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這充分體現了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背景下,政策依然保持定力,堅定不移推改革,應對短期問題同時兼顧化解長期結構性矛盾。 經濟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減少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對企業自主投資決策的干預,激發微觀主體的投資積極性,真正體現了“誰決策,誰負責”的現代企業治理理念。 在交通、信息等基建領域直接推出一批示範項目,向社會招標,有利於通過提振基建投資對衝房地産投資下滑,擴大民間資本準入,將穩增長與促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長期以來,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一直面臨“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的困惑。現在明確在一些具有自然壟斷性質、過去以政府資金和國企投資為主導的領域推出一批具體的項目,彰顯言出必行的改革魄力,大大增強投資者信心,穩定社會預期。 今年以來,中石化、中石油等一批能源行業的國企已經推出一批項目,引進社會投資者,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激發市場內生活力是穩增長的關鍵,也是促改革的落腳點之一。 新一屆政府成立後,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改革。此次提出營造公平競爭環境,規範市場秩序,不僅是簡政放權的延續,也是保持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的重要舉措。 穩增長與促改革並非不能兼容。4月以來政策已經釋放明確的穩增長的信號,包括加大對鐵路、棚戶區改造等基建投資的融資支持以及擴大對中小企業的稅收優惠,再到針對農村金融機構“定向降準”,政策措施更有針對性,而背後無不體現了改革的思維。 隨著改革成效顯現,在經歷調整期後,未來經濟將迎來上升期。(新華社記者 郭洪海 胡鈴)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