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關注李克強系列決策 稱增強市場“發動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27 17:21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字體: 打印本頁

    李克強總理近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的政策措施,決定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部署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工作。這些重大舉措引起輿論廣泛關注和熱評。

    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此舉將成為穩增長與促改革、調結構相結合的抓手,有助於穩預期、增信心。人民網稱,提高企業投資自主權,既有利於進一步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激發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也有利於擴內需、調結構,發揮投資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還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規範政府管理行為。因此,提高企業自主權成為政府將穩增長與促改革、調結構相結合的抓手。

    新華網稱,企業的投資自主權將進一步擴大,市場體系將進一步完善,市場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中的“發動機”作用將得到更好的發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認為,這一措施的另一重要作用,是通過釋放政策信號,改善市場預期,為企業注入更多信心。企業看到了政府推動改革的堅定決心後,將更加敢於決策、敢於投資。與此同時,這一政策信號也會對資本市場産生傳導效應,促進其穩健發展。

    申銀萬國評論稱,年初至今政府採取的行動印證了此前的判斷,相信政府有充足的項目及政策儲備,應對當前經濟下滑。路透中文網則稱,中國“微刺激”第三波出爐,溫和刺激兼顧結構調整。

    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壟斷領域,將為經濟發展注入無限活力,對提高全社會投資水平與提升投資效率具有積極意義。光明網稱,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讓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投資進入一些具有自然壟斷性質、過去以政府資金和國企投資為主導的領域,可以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無限活力。

    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鬆綁民間投資是“很好一招”,能在拉升民間投資、為增長提供動力的同時,避免加劇債務危機和産能過剩。更多投資機會的出現,還將有望改變民間資本聚集于房地産市場並推高房價的現狀。中國金融信息網稱,長期以來,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一直面臨“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的困惑。現在推出一批具體項目,彰顯言出必行的改革魄力,大大增強投資者信心,穩定社會預期。

    路透中文網稱,民營資本具有更高的投資熱情和盈利能力。如果能對民資放開壟斷行業,對提高全社會投資水平與提升投資效率有著積極意義。巴克萊銀行評論稱,常務會的表態反映了政府通過加速投融資機制改革來穩增長的目標,向民資開放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投資領域,將幫助提振經濟、避免政府債務進一步增加。

    向民間資本開放80個基建項目,符合“克強式刺激”的特點,能夠兼顧“惠民生”、“穩增長”、“調結構”、“促升級”。東方證券認為,此次推出80個示範項目大多屬於新型基建投資,兼顧“效率、民生、改革和轉型”,符合“克強式刺激”的特點,穩增長調結構“一石二鳥”。如果迅速落地,不僅有利於對衝房地産投資下滑,同時有利於改善民生,也為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穩增長”的同時,實現經濟結構轉型與産業結構升級。

    中信證券認為,從此次會議規劃的7個放權領域和80項示範工程來看,屬於增量投資政策,部署兼顧了短期穩投資和長期促進國企改革轉型的目的。《中國證券報》稱,分析人士認為,這是穩增長的又一重大決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項目投資,有利於拓寬穩增長的籌資渠道、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和影子銀行風險。《北京商報》分析稱,刺激與改革手拉手,沒有單純的刺激,也沒有孤軍的改革,這或許是“克強經濟學”的特徵之一。匯豐銀行評論稱,80個主要基建項目向民資開放的表態特別重要,是在關鍵資源上打破國企壟斷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部署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為本屆政府的“寬進嚴管”政策走向注入新的內涵,對促進建立國資和民資共同遵守的市場秩序具有長遠和基礎性的積極意義。新華網稱,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在部署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工作時,提出了一系列旨在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營造公平競爭環境、規範市場秩序的新措施,從而為本屆政府的“寬進嚴管”政策走向注入新的內涵。

    《第一財經日報》稱,無論國有資本還是社會資本,都是驅動市場的“發動機”,只有這兩個引擎共同作用,才能讓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此次常務會的舉措是從政府層面打通兩大引擎的隔閡,既厘清市場與政府的關係邊界,也平衡國資與民資的利益格局。無論市場主體是國資還是民資,在法律面前都應該平等,建立大家共同遵守的市場秩序。

    《經濟日報》認為,當前大力推進簡政放權,並不意味著政府徹底撒手不管,目的恰恰是在放權的同時加強監管。此次會議關於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相關部署,雖不會對市場投資與交易等産生即刻影響,卻具有更加長遠和基礎性的積極意義。

責任編輯: 宋岩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