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雲南試點:保護與發展共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28 15:39 來源: 林業局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引起各界關注。

    作為唯一由國家林業局授權開展國家公園試點的省份,雲南借鑒國際理念,近年來探索出一條國家公園建設的路徑,實現保護與發展共贏。

    國家公園是什麼?我國為什麼要建?

    “國家公園的概念,對人們來説可能既熟悉又陌生。”我國研究國家公園的權威專家、雲南省林業科學院院長楊宇明説,如今國家公園遍佈全球,許多人出國旅遊可能去過,但在我國大陸,國家公園還是個新鮮事。

    他介紹,國家公園最早起源於美國。1872年,美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經過140多年的實踐,國家公園作為自然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典範,受到世界各國推崇,成為國際主流的保護地模式。

    我國自然保護體系以自然保護區為主,為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作出了巨大貢獻。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自然保護體系的不足之處日漸凸顯:保護生態與發展經濟的矛盾突出,地方對建保護區積極性不高,保護區被蠶食、成為“生態孤島”等。

    “國家公園在生態保護的基礎上,兼顧了旅遊發展、科學研究、環境教育和社區服務等功能。”雲南省林業廳廳長侯新華説,以前我國大陸沒有與之接軌的保護模式。在這樣的背景下,雲南開始了國家公園建設的探索。

    “試點首先鎖定在滇西北地區,這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生態旅遊潛力巨大。”全程參與國家公園探索的雲南省林業廳原副廳長郭輝軍介紹,經借鑒國際先進理念,滇西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2007年6月成立了我國大陸第一個國家公園——普達措國家公園。

    雲南省一邊大膽試點探索,一邊爭取國家支持。普達措運行一年,取得良好效果。2008年6月,國家林業局發文同意將雲南作為國家公園建設試點省。從此雲南的國家公園探索步入了加快推進階段。

    國家公園建在哪?怎樣建設和管理?

    試點如何開展?國家林業局提出,要以具備條件的自然保護區為依託,借鑒國際先進理念,探索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建設和發展道路。

    “現在回過頭來看,依託自然保護區是必須的。”雲南省林業廳副廳長萬勇對記者説,“國家公園前提是具有保護價值的自然資源,而我國最重要的生態系統、最珍稀的物種資源、最寶貴的自然景觀,都在自然保護區裏面。”

    雲南借鑒國際理念和規範,編制了《國家公園 基本條件》《國家公園 建設規範》等一系列地方標準,為國家公園建設和管理提供了操作指南。

    在功能定位上,雲南提出,國家公園具有保護、科研、遊憩、教育和社區發展五項功能。劃定嚴格保護區和生態保育區,以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將景觀優美區域劃為遊憩展示區,可開展遊憩、科普展示、環境教育和遊客服務等活動。

    管理體制上,雲南省林業廳成立雲南省國家公園管理辦公室,負責國家公園規劃、管理和監督。國家公園的設立,由雲南省政府審批並報國家林業局備案。獲得批准的國家公園,由州市政府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對國家公園內的經營活動,採用“管經分離、特許經營”,提取部分門票收入反哺社區。

    萬勇介紹,雲南省政府從旅遊發展基金中,對每個建成的國家公園補助資金1000萬元,省林業廳每年安排200萬元支持國家公園試點工作。截至目前,雲南已建成8個國家公園,分別是普達措、梅裏雪山、麗江老君山、高黎貢山、大圍山、南滾河、西雙版納和普洱國家公園。

    試點成效顯著,經驗值得推廣

    經實踐檢驗,雲南國家公園試點取得了顯著成效:

    ——更好地保護了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雲南省國家公園管理辦公室主任趙曉東説,雲南8個國家公園擴大了保護面積76萬公頃,將更多的珍稀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納入保護範圍。各個國家公園沒發生森林火災,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保持完整穩定,水質、空氣質量保持一級,未發現新的入侵物種。

    在普達措國家公園記者看到,園內禁止外來汽車進入,遊客統一乘坐環保車輛;步行棧道採用架空設計,給動物留下了遷移通道。普達措洛茸村支書茸畢説:“以前村民牽馬拉遊客,把草甸搞得一塌糊塗,馬糞還污染了碧塔海,魚都死了。現在不牽馬了,草甸和湖泊都很好地保護起來。”

    ——發展了生態旅遊,並使社區居民受益。雲南省國家公園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楊芳介紹,截至去年,國家公園已接待國內外遊客2160多萬人次,門票收入超過22億元。社區居民不再以打獵、砍樹或毀林開荒為生,但通過多個渠道從國家公園受益,如導遊、餐飲和生態補償等。去年,國家公園用於社區補償和項目扶持的直接資金投入達2668萬元,4萬多名社區居民從中獲益。

    ——帶動了科研活動和環境教育的開展。各個國家公園建立了相應的監測設施,組建科研隊伍或委託科研機構,分別開展了高山湖泊調查、生物多樣性監測、鳥類資源調查、遊客對國家公園影響等科研項目。通過生態旅遊和科普展示,國家公園為遊客、從業人員和社區居民提供了環境教育。

    ——促進了民族團結進步,展現了我國保護自然的良好形象。我國生態良好地區多在邊疆民族地區,國家公園發展旅遊時,通過民族歌舞表演等項目,使遊客體驗民族文化,促進了民族文化保護。(新華社記者 伍曉陽 何春好 龐明廣) 

責任編輯: 楊雲安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