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春耕新象:農村興起水稻“服務外包”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30 17:17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武漢4月30日電(記者 黃艷、羅鑫)4月中旬,在全國有名的産糧大縣湖北監利,鱗次櫛比的集中育秧標準化大棚裏,工人們正將一盤盤綠油油的秧苗裝上車,然後運往早稻播插的田間地頭。

    這是江漢平原傳統水稻産區近兩年興起的“新生産模式”:農民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記憶,拿錢去購買水稻生産的“一條龍”服務,從整地、育秧插秧到病蟲害治理、收割。“不下田、不沾水,就可以把糧食收回家。”新溝鎮橫臺村種糧大戶王建軍説。

    穿著夾克衫、戴一副眼鏡,今年36歲的王建軍身上看不到傳統農民的影子。作為農村新型經營主體,他放棄在城市打工的機會,幾年來陸續在周圍村子流轉了120畝土地,搞起了家庭農場,種水稻、搞養殖。他説,機械化種水稻,關鍵是機插秧,以前實現不了,現在育秧插秧一體化的育秧工廠能輕鬆解決。

    在監利農村,像王建軍這樣選擇機械化耕種的人越來越多,內在市場的需求在廣大農村催生出一個新興市場。監利縣農業局介紹,近三年全縣集中育秧工廠發展迅猛。去年全縣只有11家育秧工廠,今年就增加到28家。

    副局長李詩信説:“農業生産越來越呈現出工業化的特點,專業化、流水化、環節化,每個種植環節都出現了‘服務外包’”。他認為,中國的農村從生産方式上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福娃三豐水稻專業合作社是當地最大一家育秧工廠,目前擁有120多臺農用機械和100多位農機手,以及30多位田間管理人員。他們去年不僅給當地5萬畝水稻提供了育秧、插秧、田管、收割等服務,還遠赴江蘇給當地一家種子企業“管”了5000畝水稻。合作社理事長周振濤説,“今年那家廠還讓我們去,而且面積擴大到6000多畝!”

    周振濤給記者粗略算了一筆賬:僅監利縣如果一半的水稻面積選擇“服務外包”,那就是100萬畝的規模,按照每畝600元的費用,就是6億元的市場,而目前這個市場全縣只有6000萬元左右,發展空間還很大。

    湖北省農業廳介紹,去年開始省委省政府連續五年每年支持6000萬元投入到扶持工廠化育秧、機插秧等農村新型服務當中。周振濤所在的合作社去年就得到了省級扶持的60萬資金。他用這筆錢,擴大了規模,今年新建了一個連棟溫室,購置了用於統防統治的無人飛機。

    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徐能海表示,農業生産方式的變革,一開始都不顯著,但是我們要善於捕捉到這些改革的內在因素、發展的內生動力,給它們土壤、給它們氣候、給它們服務,充分發揮經營性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市場作用,同時也規範他們的發展,維護農民的合法利益。

責任編輯: 王欣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