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訪歐闡述重要外交理念述評之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05 07:43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東方醒獅與世界交往之道
——習近平主席訪歐闡述重要外交理念述評之二

    新華社北京5月4日電(記者徐劍梅 任海軍 柳絲)睡獅沉沉一夢,世間滄海桑田。

    在不斷奔涌前行的世界大潮中,中國——曾經衰老羸弱的東方睡獅,早已甦醒並煥發青春,抖擻精神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久前訪問歐洲時打的比方,生動概括了東方醒獅與世界的交往之道。

    護佑平安、兼善天下的和平之獅

    在中國文化裏,獅子歷來被視為“瑞獸”,仁慈威嚴,象徵著興隆祥瑞。傳統中國建築每以石獅鎮護平安,風氣至今不泯。

    和平、和善、和睦,深植于東方獅子的精神世界與文化血脈之中。

    訪歐期間,習近平主席鄭重宣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

    “這種自信和自覺,來源於中華文明的深厚淵源,來源於對實現中國發展目標條件的認知,來源於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把握。”他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演講時深入闡述。

    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傳統綿延數千年。“國雖大,好戰必亡”的箴言自古銘記,“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睦鄰友邦”、“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傳。

    近代歷史上,中國獅酣睡于固步自封的舊夢,落後於世界發展的潮流。睡獅不醒,備受欺淩,非但不能對世界和平有所貢獻,也無從護佑子民的平安。終於,睡獅在最危險的時候覺醒,發出“最後的吼聲”。

    今天,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聚精會神搞建設,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和諧穩定的國內環境,一是和平安寧的國際環境。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之路,不僅是對中國現實國情的清醒認知,也順應著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

    中國絕不走“國強必霸”的道路,但中國也絕不會重復鴉片戰爭以後在列強堅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歷史悲劇。我們必須有足以自衛防禦的國防力量。習近平主席的話語,傳遞了中國人民痛定思痛的共同心聲。

    “中國將堅定不移維護自己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任何國家都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這是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意志。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醒獅屹立東方,守護神州大地,守望世界和平。

    講信修睦、上善若水的可親之獅

    西方文學和影視劇中有兩隻著名的獅子:《納尼亞傳奇》中納尼亞王國締造者、獅王阿斯蘭,充滿智慧、仁愛、正義與力量;《獅子王》中活潑可愛、勇敢堅強的小獅子辛巴,歷經磨難長大後捍衛和恢復了王國的和平安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與阿斯蘭和辛巴一樣,中國這只東方醒獅是奮起自強的勇者,崇尚道義,可敬復可親。

    “中國的發展絕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我們絕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習近平主席的歐洲行,延續著一個負責任東方大國的講信修睦之旅。

    從真、實、親、誠的對非政策,到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從推動中歐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的合作,到提出以理性、協調、並進為主線的核安全觀,無不詮釋著中國與世界的交往準則。

    無論交往國家的大小,中國始終平等相待,致力於互利合作、共同發展,樹立和強化利益交融、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意識。

    無論交往人民的貧富,中國人民從不忘記幫助過自己的朋友,也願意用同樣的胸懷對待他人。重情尚義,以誠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大邦者下流”,習近平主席還以中國先賢哲語言志,表達了東方醒獅如同居於江河下游那樣,擁有容納天下百川的胸懷。

    ——“對‘中國威脅論’、‘中國衰落論’這樣的説法,要抱著一種平常心,一種寬闊的胸懷,一種開放理解的態度來對待。”

    ——“很多問題的解決不在一時一刻,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潛移默化,滴水穿石。”

    而對他國發展經驗,習近平主席虛懷若谷:“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十步之內必有芳草,三人行必有我師。”世上至柔,莫過於水,但它卻能穿透堅硬的岩石,這就是“柔德”所在。

    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東方醒獅與世相處之道,以古方今,無慚曩哲。

    求同存異、共享機遇的文明之獅

    “我們所處的,既是同舟共濟的時代,也是個性彰顯的時代,既是機遇前所未有的時代,也是挑戰前所未有的時代。”習近平主席在比利時《晚報》發表的署名文章寫道。

    “‘智者求同,愚者求異’。中歐要本著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的態度去加強對話和溝通,尋求利益最大公約數,共享機遇,共迎挑戰。”

    文章談的既是中歐兩大文明巨人在新世紀的相處之道,也是文明的東方醒獅與世界的交往之道。

    在阿斯蘭和辛巴眼中,世間萬物可以快樂並存。在中國天人合一的文化傳統裏,“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人類文明之花萬紫千紅。不同歷史文化、不同國情、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應當相互理解、真誠相待,善於傾聽對方意見,設身處地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大家的事情,就應該大家商量著辦。當今世界,正處於大變革大調整的轉折期,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多變,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密切交織。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國際關係民主化的趨勢不可阻擋,但冷戰的零和對立思維,傲慢的“歷史終結論”心態,卻仍在國際關係中揮之不去。

    “我們將從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義出發,貢獻處理當代國際關係的中國智慧,貢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為人類社會應對21世紀的各種挑戰作出自己的貢獻。”面對變幻的國際風雲,習近平主席表明中國的負責任大國立場。

    世人有目共睹,改革開放的中國,是國際體系負責任的參與者和建設者。當代中國對戰後國際秩序和《聯合國憲章》權威性的有力維護,為使國際政治經濟治理更趨公平公正而進行的積極努力,帶動了世界的發展。

    東方醒獅雄起,給世界帶來的是機遇而不是威脅,是和平而不是動蕩,是進步而不是倒退。中華民族的復興,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是同一歷史進程不可分割的部分。

    險灘和礁石阻擋不了奔騰入海的河流,問題和分歧阻擋不了東方醒獅與世界互利共贏之路。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21世紀是合作的世紀。心胸有多寬,合作舞臺就有多廣。”

    墨子有雲:“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對於中國這只和平、可親、文明之獅,國際社會理應歡迎而不是畏懼,幫助而不是阻礙,支持而不是遏制。

    文明的繁榮、世界的未來,在年輕人身上。用平等、尊重、愛心來看待這個世界,用欣賞、包容、互鑒的態度來看待不同文明,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奮鬥,讓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變得更加美好。

    這是習近平主席在歐洲之行最後一站——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演講時,對中歐年輕學子錶達的期待,也是東方醒獅所期望的與世界其他國家共同進步之道,與世界其他文明互容、互鑒、互通之道。

責任編輯: 郭永國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