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轉型升級 造福中非人民 李克強總理訪問非洲前夕,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賀文萍就中非合作等問題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記者:您如何定位當前的中非關係? 賀文萍:現在的中非關係,可以定位為“新型戰略夥伴關係”,具體來説,有四方面的內容: 一是政治上增強互信。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雙方都有遭受西方殖民侵略的歷史,也有建設家園、追求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共同目標。中非友誼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在雙方老一輩領導人的精心呵護下,經歷了風風雨雨的考驗,結出今日碩果。特別是中非合作論壇機制建立以來,中非領導人溝通來往頻繁,政治互信進一步加深,這為中非合作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二是經濟上合作共贏。中國已連續5年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非洲成為中國重要的進口來源地、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場和新興的投資目的地。中非經貿合作的領域不斷拓寬,從外貿出口到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再到金融合作。貿易不平衡問題正逐步得以解決,目前中國對非洲4000多種商品給予“免關稅、免配額”的“雙免優惠”。經濟合作結構得以優化,諸如飛機、衛星等中國“高端製造”也開始登陸非洲,非洲的“煤煉油”等高端技術也已落戶中國。 三是文化上交流互鑒。中國和非洲都擁有燦爛的文明,傳統友誼深厚。雙方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文化多樣性極強。但由於歷史、風俗、文化上存在差異,彼此間了解仍停留在“表面化”“碎片化”的層次。中非文化交流應擺正心態,不僅僅是向非洲介紹、傳播中國文化,更要本著平等的心態,吸收借鑒對方的文化,求同存異,才能使文化真正成為中非交流的“無形紐帶”。 四是密切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和配合。在國際事務中密切協調和配合,謀求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是中非人民的共同目標。近年來,中非雙方就溫室氣體排放、聯合國改革等全球議題加強了協調,中非“心心相惜”“同舟共濟”的合作優勢繼續在國際舞臺上得以彰顯。 記者:如何看待中非合作的“轉型升級”? 賀文萍:中非合作的“轉型升級”,是指在目前中非全方位合作蒸蒸日上的基礎上,順應時代形勢和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增添更多的合作內容,使中非合作更上一個臺階。習近平主席去年訪非時,提出“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中國與非洲國家交往講求“真、實、親、誠”,雙方相互支持、真誠合作,在全球化的今天擁有更多的共同發展訴求,雙方合作的潛力正在持續顯現,這也是今天與時俱進提出中非合作“轉型升級”的主要原因。中非在政治交流、經貿合作、文化交往、國際合作方面也將會繼續得到提升,為中非互利合作創造更廣闊的舞臺。 記者:中非合作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目前有100多萬中國人在非洲從事經貿活動,怎樣發展好他們的“海外民生”? 賀文萍:中非合作擁有五大機遇:一是在金融危機衝擊下,發達國家對非合作的相對萎縮及合作積極性的下降,具體體現在對非援助、投資及油氣開發等大項目的減少;二是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一輪南南合作趨勢增強;三是以埃塞俄比亞、南非、盧旺達為代表的非洲國家調整外交政策,集體“向東看”;四是中國的非洲戰略日趨成熟,與時俱進地調整合作方向與內容,注重對非合作中的軟實力建設;五是非洲整體形勢的好轉,政治的穩定,經濟的復蘇釋放了非洲大陸的巨大潛力,中非合作前景更為廣闊。 有機遇也有挑戰。目前存在的挑戰主要集中在經貿投資和文化交往兩方面。對前者來説,主要存在部分中國出口商品質量差、雙方貿易存在不平衡、中國商品對非洲當地相關産業的衝擊、中國商家“同室操戈”、中國企業跨國經營與管理能力的提高等問題。對後者來説,存在中非政治與價值觀認同上的差異、溝通與互動機制從政府外交、精英外交向民間外交的發展、對非洲民俗、文化、法律的了解和尊重、中國企業的本地化以及對非洲社會的參與和融入等問題。 “海外民生”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重視,在非的中國公民和企業,都應該加強與非洲當地社會和民眾的聯絡,廣交當地朋友,在交流融入中逐步加強影響,樹立良好形象,把企業與國民形象建設融入到日常生産生活中,加強自身形象宣傳,“做得好也要説得好”;要研究和遵守當地相關法律,處理好勞資關係,與當地員工及社會形成“良性互動”,這樣才有利於企業和個人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互利共贏,造福中非人民。(記者 郭 凱)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