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5日電(記者 陳新洲 周寧 趙琬微)針對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中“市場主體名不副實”“政企關係尚未理順”“部分文化産品內容媚俗低級”等問題,我國首家文化國資監管機構--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産監督管理辦公室進行監管職能再造,通過開創“文創基金”“文投平臺”等資本模式倒逼文化企業改革,在放手打造混合所有制文化國企促其保值增值的同時,強化對文化産品內容的資本化管控。 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步伐大幅加快。但記者調研發現,“市場主體名不副實、法人治理結構遠未形成”“政企關係尚未理順、行政過度干預依然存在”“媚俗低級文化産品頻現、社會屬性漸弱”等阻礙文企改革發展的積弊也日益顯現。 為破除積弊,北京文資辦在探索“管人管事管資産管導向”四統一中,找到“牽住牛鼻子”的那根線,通過基金全資、控股或參股方式實現文化國企的股權多元化,以倒逼文化國企加快完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形成“文資辦-文創基金-文化企業”的監管模式。 據北京市文資辦主任周茂非介紹,該辦于2013年3月成立“北京文化創意産業投資基金公司”,採取“母基金+子基金聯動”模式,在北京市財政出資8億元的基礎上,吸收各類社會資本,組成總規模達15億元至20億元的母基金。母基金針對文創産業各子行業,拿出少量資本再吸引社會資本共同設立11只總規模達110億元,涉及影視、動漫、網遊等領域的子基金,不僅放大財政資金約13倍,而且形成既按市場規律辦事又便於掌控資本運營方向和産品生産的宏觀格局。 記者調研發現,該舉措對推進文化國資監管成效初顯:2013年,“文創基金”分別向手機電視製作公司“央廣視訊”、主營SP業務的“中投視訊”參股23%、3.3%,僅半年時間,便有機構提出溢價100%收購或投資股權的意願;“文創基金”股權投資5億元的北京星光文創産業園,國有資本市值在短短幾個月內已凈增至約10億元。 繼“文創基金”之後,為進一步確保文化國企資本的保值增值,北京文資辦于同年成立北京市文化投資發展集團。記者了解到,該集團打造“文化投資平臺”,擁有涉及擔保、小額貸款、文創統貸、融資租賃等7家投融資子公司。未來5至10年將通過産權投資等方式參與包括外資文企在內的500多家公司的經營,形成從政府到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總資産達千億級的首都文化資本運營集團。 資本模式的創新,也得到民營企業認可。“與國營資本合作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解決了資金瓶頸,也從國有投資中分享到改革紅利。”參與基金募集的盛唐時代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趙曉雯説。 創新“資本模式”,更有助於加強文化産品的導向監管。周茂非認為,將“文創基金”“文投平臺”等資本模式嵌入民營文企,可發揮文化國資的引導作用,為民企難以把握的內容生産和價值觀要求提供堅實保障,增強文化産品的社會屬性,有效遏制媚俗低級文化産品生産。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