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8日電(新華社記者江國成、呂諾、淩軍輝)發展改革委8日宣佈取消283種低價西藥和250種低價中成藥中1100多個劑型的最高零售限價,藥企在西藥費用日均不超過3元、中成藥日均費用不超過5元的前提下自主定價。政府為什麼這麼做?這會不會導致這些藥企大幅度提高藥價,增加患者用藥負擔?記者就此對政府有關部門、藥企、患者和醫生等進行深入採訪。 低價藥短缺藥品直接影響患者治療 發展改革委列出的低價藥品種高達533種,相當於2000多种醫保報銷藥品數量的四分之一。 北京隆福醫院心內科主任趙新説,許多低價優質經典藥常常短缺甚至斷貨,其中不乏搶救生命用藥,如臨床中用的最多的治療心衰的地高辛(一片只有幾分錢)、西地蘭等。 “部分臨床常用藥品特別是一些經典老藥出現供應不足甚至斷供,是長期存在的老大難問題,一直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近年來部分藥品短缺問題尤為突出,如心臟手術必需的魚精蛋白,治療甲亢的甲巰咪唑等。個別藥品甚至出現‘一藥難求’現象。”國家衛生計生委有關部門負責人説。 這位負責人説,藥品短缺直接影響患者臨床治療,危及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低價藥不等於質量差 “低價藥不等於質量差的藥。有些經典老藥由於臨床使用歷史悠久,療效確切、副作用小,並不比一些新藥差。”中國藥科大學醫藥價格研究所所長常峰説。 常峰説,用幾毛錢的青黴素替代幾十元的頭孢硫脒等藥物,不僅能減少患者負擔,抗生素濫用的局面也會得到改善。臨床用得最多的治療心衰的藥物地高辛、西地蘭等非常便宜,效果都非常好。 記者從隆福醫院藥劑科了解到,100片一瓶的地高辛單價僅數元,每片僅有幾分錢。 常峰説,阿司匹林歷史悠久,堪稱物美價廉。如果一些常見病用低價藥就可以治療,沒有必要採用昂貴的新藥。 低價藥緣何叫好不叫座 由於“以藥補醫”機制和一些藥企在招標中惡性競爭等問題,許多低價經典老藥醫院不願意用,造成需求萎縮,而需求減少更使藥企不願意生産。一些低價藥供應不足乃至斷供成為常態。 儘管部分公立醫院在新一輪醫改中取消了藥品加成(醫院銷售藥品可以在進價基礎上加收15%的“提成”),但多數大醫院依然離不開藥品加成。治療同一疾病,單價幾毛至幾元的藥品顯然不如幾十元上百元獲得的提成多,低價藥在不少醫院遭受冷遇。 更令低價藥生産企業雪上加霜的是,一些企業在各地組織的醫保用藥招標採購中,為搶佔市場份額,不惜以虧本價格進行惡性競爭。 據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葛智勇介紹,這家企業生産的黃連素100片(每片0.1克)製造成本約5.9元,國家最高零售限價為9.5元,去年7個省份中標,平均中標價為5.89元,最低中標價只有1.4元。 同時,受質量標準提升和原材料、人工等價格上漲等影響,藥品生産成本逐年上升。如果沒有這次出臺的新政策,低價藥不但難以漲價,還要應對市場競爭對手在惡意競爭中施加的降價壓力,更多的低價藥會遭遇停産或限産。 低價藥價格會大幅度上漲嗎 華潤雙鶴每年銷售的治療高血壓藥物降壓0號高達11億片,患者每天只需服用一片(1元)。按照新政策,這家公司理論上可以將降壓0號價格漲到每片3元,即使每片漲1毛錢,收入也相當可觀。 然而,華潤雙鶴副總裁陳仙霞並不認為有多少上漲空間:目前市場上治療高血壓的藥物種類很多,公司生産的降壓藥不是不可替代的藥品。有的藥物甚至比降壓0號還便宜,只不過這類藥服用比較麻煩,需要一日多次,每次多片。 她甚至擔心現行政策能否順利落實,希望有關部門出臺配套措施,“接下來招標怎麼做,醫院怎麼使用,這些是我們企業關注的。” 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低價藥品大多是生産企業眾多、競爭比較激烈的藥品,放開最高零售限價,市場實際交易價格不會出現普漲現象。價格主管部門將加強監管和引導,防止經營者濫用自主定價權。另外,有關部門將針對低價藥品進一步完善招標採購政策,確保通過競爭形成合理價格。 常峰認為,不必過於擔心低價藥價格上漲,日均費用標準起到封頂控制閥的作用。“與擔心低價藥品價格的有限上漲相比,我們更擔心低價藥消失,這會導致我們不得不用高價藥品。” 北京市航天中心醫院藥劑科主任劉樺説,低價藥品的短缺原因是多方面的,配套保障措施也應該是多方面的。有些低價藥品全國需求量不大,但不能缺。比如,硫酸阿托品注射液臨床主要用於搶救感染中毒性休克、有機磷農藥中毒等。他們醫院去年一年採購量僅50支(每支5毫克0.57元)。企業生産這類藥利潤非常有限。對於這類低價、需求量少的藥品,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指定企業生産,並給予適當補貼。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