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8日在世界經濟論壇非洲峰會上説,本屆峰會以“促進包容性增長,創造就業機會”為主題,現實針對性強,很具有吸引力。中國和非洲互利合作,提升24億多人口的福祉,促進世界經濟平衡發展,這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包容性增長。 包容性增長的概念由亞洲開發銀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它尋求的是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普遍認為它與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不相同,包容性增長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 李克強所講的中非包容性增長其實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首先,它是指中國自身的包容性增長。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創造了經濟迅猛增長的奇跡,但同時也積累了一些不符合科學發展的問題。所以近年來,最高決策層也在不斷調整施政方針,比如摒棄唯GDP論英雄的政績觀,更強調民生的保障和完善。同時,中國強調經濟在合理區間內增長,更加注重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使增長更具包容性、更有可持續性。 其次,它是指非洲各國的包容性增長。一個國家乃至一個大洲的發展,肯定是內外因結合的産物,無論外界環境如何,非洲大陸的包容性增長一定取決於非洲的國家和人民。儘管過去非洲戰亂頻仍,但如今非洲還是人心思定,儘管難以保證未來不會再有局部的衝突,但是穩定和發展會是非洲的主流,是人心所向的大趨勢。正如李克強此番用“三個一極”給非洲定位,它在政治、經濟和人文方面都在世界上佔據一席之地,而基礎就在於自身包容性的增長。 再次,它是指中國和非洲共同的包容性增長。李克強昨天説,中國將繼續把基礎設施建設放在對非合作的重要位置,與非洲合作打造非洲高速鐵路網絡、高速公路網絡、區域航空網絡。中方願為此提供金融、人員、技術支持。毫無疑問,這三大“網絡”無論對中國還是對非洲,都是一舉多得的項目:既能改善區域交通和非洲民生,也能刺激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方便人財物流動,還有利於中國相關行業的發展與産能釋放。 包容性增長與過去殖民主義對非洲的掠奪不同,只有兼顧非洲與中國雙方乃至多方的利益,這才是中非最大的交集。正如李克強所概括的中國和非洲之間關係:“中國發展好了,非洲也有機遇;非洲發展起來了,中國也會受益。”當然,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我們也需要注意兩點的傾向。 一方面,中國與非洲的交往,除了部分是基於人道主義的救援和扶貧外,其主流的交往應該是互利合作,絕不能簡單視為中國對非洲單向的援助。這就意味著,中國與非洲國家打交道的時候,我們是友善的合作夥伴,而不是慈悲的救世主。這不只是強調中國不會不顧自身利益,“勒緊褲腰帶”也要搞外援,更強調這是對非洲國家的尊重,他們與我們是平等的合作,並非卑躬屈膝等待救濟。包容性增長強調公平與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這正是中非交往的基礎。 另一方面,包容性增長既是中非倡導的交往理念,又是交往的目標和實踐,更是對我們自身的約束。我們過去發展經濟存在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情況,以至於過度消耗資源、損害環境,這種教訓可能值得非洲借鑒,他們一些國家可能處於欠發達狀況,對於經濟增長也懷有迫切的心情。對此,中國企業應該有遠見和情懷,避免非洲企業走上我們曾經繞過的彎路,防止“先污染後治理”等問題。 總之,包容性增長並不是單一方面的追求,而是中非共同的利益和願景的交集。雙方在未來一段時間,應該積極推進已然確定的六大工程,共同打造中非全面合作升級版,才能讓中非傳統友誼的血脈延續下去。雙方也只有實現各自包容性的增長,才能夯實雙方互惠互利的基礎,中非的全面交流合作才最可持續。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