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讓周邊居民成為文物保護的受益者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10 20:18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西安5月10日電(記者 白陽、馮國)5月10日在霏霏細雨中,西安大明宮尤顯莊嚴肅穆。“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這是大詩人王維筆下的大明宮盛景。作為唐王朝的政治中心,這裡曾宴請八方來朝的各國使者,這裡曾見證絲綢之路的二次復興,這裡象徵著開放、包容的漢唐精神。 

 

難以想象,眼前這片綠柳成蔭的遺址公園,7年前還是擁有10萬人口的西安市最大棚戶區,基礎設施薄弱,治安案件高發,周邊群眾反映強烈。

近現代以來,大明宮遺址所在區域逐漸成為外來逃荒難民的聚居地。出於遺址保護的需要,這裡的城市建設受到極大制約,不能進行任何深挖埋線的作業。吃水要挑,如廁要排隊,運玻璃的三輪車從巷子裏穿過,坑洼的道路能把車裏的玻璃都震碎。

“遺址保護並不是與城市發展天然對立的,遺址保護工程可以成為民生工程,讓周邊百姓的生活與城市發展同步。”大明宮文物局局長吳春説。

2007年10月,隨著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開工建設,遺址周邊3.5平方公里的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工程也開始啟動。6年時間裏,15個安置小區、近4萬套安置房相繼落成,棚戶區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不足10平方米提高到25平方米。從透風漏雨的棚戶到環境幽雅的小區,從塵土飛揚的小道到四通八達的馬路,如今的大明宮遺址區周邊,學校、醫院、超市一應俱全,只有遺址邊緣一處特意被保留下來的棚戶建築,提醒著遊人曾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滄海桑田。

一個城市的文化空間有多少,是這個城市文明程度的直接體現。吳春告訴記者,大明宮遺址保護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關起門來搞科研,而是致力於將遺址公園打造為一個群眾公共文化平臺。公園超過2/3的區域向公眾免費開放,同時興建了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大明宮遺址博物館、大明宮考古探索中心等博物館群落和科普教育中心。

據了解,遺址公園2013年接待遊客量超過800萬次,而前來進行歷史教育的青少年夏令營佔據了其中重要部分。不僅如此,遺址區文化聚集效應也逐步凸顯,目前已有戲曲、合唱、武術等近200家群眾文化團體駐紮大明宮遺址公園“群眾大舞臺”,成為西安最有影響的群眾文化品牌。

“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相信大明宮遺址區將成為西安最新的文化旅遊價值高地,從而帶來更大的發展。遺址區周邊居民也將在此過程中,從文化的被動承受者變為文化的受益者,最終成為文化的傳播者。”吳春説。

責任編輯: 向思敏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