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二、三工作組報告宣講會在中國氣象局召開,吸引了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多家中央媒體前來報道。“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與第四次評估報告相比,有什麼進展?”“報告的發佈有哪些社會反響?將對國際社會和中國産生什麼積極影響?”……同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多家媒體聯合採訪,為公眾權威解讀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及其影響。 準確傳遞研究最新進展 3月30日、4月12日IPCC分別批准了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二、三工作組報告,而第一工作組報告在去年已經發佈。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編寫工作于2008年正式啟動,共有800多名科學家作為主要作者參與,歷時近六年時間。那麼,與2007年發佈的第四次評估報告相比,第五次評估報告取得哪些主要進展? 鄭國光從6個方面進行總結。一是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給出了更多的觀測事實和證據,證明全球變暖。第五次評估報告從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海洋表面氣溫、對流層以上高空溫度、海平面變化、冰川面積變化等多種觀測數據證明了全球變暖的趨勢。二是進一步證實了人類活動和全球變暖的因果關係。第四次評估報告的結論是,全球氣候變暖一半以上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這個結論的可信度超過90%;此次報告中指出,結論的可信度超過95%。三是更明確提出如果全球平均溫度超過2℃或以上將會帶來更大的風險。四是在影響和適應的評估中引入了氣候風險管理的理念。五是指出了減緩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緊迫性,進一步明確了減排重點領域,如能源生産部門,併為各行各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供了有關路徑、技術的建議。六是回歸科學評估精神,更為科學客觀,針對性更強、應用價值更大。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強調了氣候風險管理的理念,而中國氣象局之前已經圍繞著適應氣候變化和管理氣候風險開展了大量工作,比如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氣象部門一直非常重視對極端氣候事件災害發生及變化規律的研究,提高對易發頻發災害的預警能力,同時還加強區域發展、城市建設、重大工程等氣候承載力評估和氣候影響的評估。 國際氣候談判迎來新契機 自1990年國際氣候談判啟動,從東南亞的巴厘島到北歐的哥本哈根,從拉美的坎昆到南非的德班、卡塔爾的多哈,國際氣候談判步履維艱。鄭國光認為,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的發佈為處於艱難階段的國際氣候談判,提供了一個新契機,“國際氣候談判要回歸理性,要根據全球氣候變化形勢,結合各國的發展階段和國情,有針對性地承擔各自責任,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今年9月2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首腦峰會將在美國紐約舉行。鄭國光相信,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將給世界各國首腦、國際社會提供相對科學客觀的信息,提高各國決策者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科學認知水平,提供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可能採取的一些措施和路徑選擇,這將有助於推動各國就氣候談判進程形成共識,共同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把推進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策略,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當前正處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口,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可以提供給我國政府更多科學信息,有助於增強轉變發展方式、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信心和決心。”鄭國光認為,該報告將對我國政府工作産生積極的影響。 必須自覺行動贏得主動權 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性氣候,氣候條件複雜多樣,生態環境整體脆弱,而且人口眾多,面臨著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重壓力。由於全球變暖造成極端氣候災害增多,已經給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我國氣候本是複雜性氣候,全球氣候變暖又增加了我國氣候變化的複雜性,使極端氣候事件經常發生。”鄭國光擔憂道,比如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自195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最大暴雨;去年南方大範圍、持續性高溫天氣也是極為少見;據統計,過去一百年中全國平均氣溫上升0.91℃,幾乎是全球升溫的兩倍,這些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2013年,國家發改委、中國氣象局等九部門聯合發佈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將適應氣候變化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為統籌協調開展適應工作提供指導。“面對全球變暖帶來的新形勢、新挑戰,我們必須要自覺行動,贏得主動權,才能減少全球氣候變暖引發的極端氣候災害對生産生活帶來的影響。”鄭國光説,應對極端氣象災害,氣象部門一直在行動,不斷提高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加大科普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目前,氣象部門已經形成地基、空基、天基等構成的綜合氣象觀測網絡,在觀測能力、規模、密度等方面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我國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氣象防災減災效益顯著提升。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可能還會延續,防災減災的形勢依然嚴峻。“防災減災工作中最大的薄弱環節,是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對天氣氣候規律的認識水平還有待提高。”鄭國光分析道,這是氣象部門提升預報預警能力的瓶頸,亟待突破。因此,中國氣象局正在大力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目的就是提高氣象預測預報業務的科學水平,提高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 “全心全意服務國家、服務人民是氣象部門的工作宗旨。”鄭國光説,氣象部門當前瞄準防災減災的薄弱環節,比如城鄉結合部、工地,推出有針對性的氣象預報預警服務,使氣象預報報得準、發得出、傳遞及時,讓社會公眾收得到、看得懂、用得上,“真正發揮氣象信息防災減災的價值”。(中國氣象報 張林)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