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暴雨致澇調查:車道變“河道” 城市變“水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12 21:24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深圳5月12日電(記者 彭勇、周強、扶慶)深圳11日遭遇了2008年以來最強的特大暴雨襲擊,全市平均累計降雨226毫米,暴雨期間,2500輛汽車被淹,約50處片區發生內澇,組團到深圳“看海”被網友競相調侃。“暴雨致澇”問題再一次把公眾輿論聚焦在這座年輕的現代化城市身上。

記者調查發現,“重地上、輕地下”,深圳在追求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卻忽視了對防洪排澇體系的建設。

深圳于1979年成立經濟特區,1982年開始大規模城市建設,而同年的4月卻撤銷深圳市水電局。羅湖區于1993年起連續3年發生6次較大洪澇災害,1993年的“6·16”和“9·26”兩場暴雨,造成25人死亡,羅湖區大部分城區成澤國,水深2米。

“這是撤銷深圳市水電局9年多來的教訓和代價,也是未重視防洪排澇而大規模開發建設10年後暴雨對城市的警示和報復。”深圳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調研員陳筱雲表示。

陳筱雲説,上世紀80年代,深圳建市初期採用了高寒少雨的前蘇聯城市建設理念,排水管道的建設沒有充分考慮未來城市發展,因此,雖然在30多年的時間裏,深圳市陸續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但遇到特大暴雨,這些管道由於不能及時將雨水排出,經常導致城市多個地區被淹。

目前,深圳南山、寶安區西部等近海區域仍處在“逢雨必澇”的境地,與城市規劃佈局不合理不無關係。

陳筱雲表示,深圳最近10年才適當提高排水標準,但仍未達到新版排水設計標準。“因此,排水設計標準偏低和城市排水能力不足是暴雨內澇的原因之一。”

業內專家表示,此次暴雨事件暴露出深圳與世界大都市的差距,建議借鑒日本採用的地下盾構進式的巨型隧道來作為防洪治水的辦法,“日本在首都圈內的埼玉縣修建了深50米的放水路,放水路的主體是個巨大的水槽,長180米、寬78米、深50米,這個水槽平時不用,在暴雨來時緊急啟動,把流入大城市的洪水儲存起來。此舉使得原先困擾東京的暴雨內澇一舉得以解決”。

在解決城市積水內澇問題的過程中,污水管網是加強城市排水防澇防洪設施建設的關鍵。一些城市排水工程建設主體眾多,缺少統籌也是造成工程建設後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比如支幹管、新舊管接駁不到位,造成大量斷頭管。

根據《深圳市水務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期評估報告》,由於缺少統籌協調牽頭單位,前期工作和具體實施脫節,導致設計意圖未能完全落實;污水管網建設中,投資額度和建設長度被盲目追求,管網的系統性未能充分考慮,導致新建管網無法發揮收集污水的作用。

而監督不到位也使得工程的施工質量也難以得到保證。記者調查發現,污水管網建設大多由街道辦工務中心負責,監理及質量監督流於形式,造成施工質量不高,大量建成管網無法正常使用,同時埋下安全隱患。

此外,一些人為因素也對現有排水管網造成破壞,排水設施運行管理存在問題等都為城市內澇埋下隱患。

而且,偷排泥漿現象已經嚴重威脅深圳的排水系統。漿液進入排水管網導致管網淤積堵塞,如果是混凝土漿液,能使排水管道完全喪失排洪功能乃至報廢,部分在建工地水土流失嚴重,縮減了排洪通道的過流斷面,直接導致降低了排洪能力。

責任編輯: 向思敏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