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2014版內澇”,大城市的“良心”準備好了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12 21:39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5月12日電(記者彭勇、孫鐵翔、關桂峰、張旭東)一場暴雨再度讓繁華的現代都市原形畢露。11日,深圳上演暴雨圍城,5000輛公交車受阻、2000輛汽車被淹;青島一面擋土墻在風雨中倒塌導致18人死亡、3人受傷。進入“2014內澇季”,大城市的“良心”準備好了嗎?近日多地發生的內澇災害在警醒城市管理者排水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國務院頒布的《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自2014年1月1日施行,這意味著城市排澇管理已經有法規可依。“徒法不足以自行”,國內大城市在這5個多月的時間中對《條例》的執行落實情況如何?城市“看海”現象何時不再重演?記者分赴深圳、青島、北京等城市進行了調查。

暴雨圍城之後各地都在加緊城市排澇建設

今年以來,暴雨圍城對於深圳不是第一次。就在今年3月底,一場50年一遇的暴雨造成深圳出現200多個內澇點,投入50億元鉅資修建的深圳機場漏雨更是成為網民吐槽的焦點。暴雨之後,深圳加緊了城市排澇的建設。

“我們覺得深圳在地下管網建設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深圳市三防辦副主任田亦毅説,這些年水務等相關部門的工作重心不斷在調整,最早是忙著供水,後來是防洪,最近幾年城市內澇嚴重、老百姓反映強烈,城市排澇工作才提到更高位置。

根據深圳市水務局的統計,2010年-2013年,深圳投入10.3億元用於城市防災減災,主要用於片區防洪排澇工程、海堤達標加固、排澇泵站等工程建設。截至2013年12月,全市共有297.9平方公里的澇區,目前已完成治理的易澇點108個,完成澇區治理面積43.8平方公里。然而11日深圳的內澇再次證明,面對越來越極端的天氣,城市管理者根本沒有任何資本、沒有任何時間躺在上面的數字上“喘口氣”。

暴雨也曾經給北京造成刻骨銘心的傷痛。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造成79人死亡。北京市水務局相關人士表示,為滯蓄雨洪水,北京將結合現有湖泊、低窪地、砂石坑等區域,因地制宜,確定蓄滯洪區。2015年年底完成5項大型骨幹雨洪滯蓄工程建設。然而面對《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對城市各管理部門提出的嚴格要求、設置的問責機制,相信在2014年北方雨季到來之前,北京的城市管理部門還有很多細緻的工作要刻不容緩地去做。

對照國家標準城市排澇仍有硬骨頭要啃

面對暴雨的挑戰,各大城市都加大排澇建設力度。然而,對照國務院頒布的《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各地的城市排澇工作仍有很大提升空間。例如,北京、深圳、青島至今都沒有出臺相應的實施細則。

“國家條例出臺後,我們加大了宣教的力度,目前正在醞釀製定實施意見和實施細則。”深圳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調研員陳筱雲告訴記者。青島市排水管理部門則正在研究《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規範重點事項,加快推進防洪排澇規劃編制。

《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要求:必須達到防治城鎮內澇災害,保障公民生命、財産安全和公共安全。專家表示,各地要達到這一目標仍有很多硬骨頭要啃:

一是解決“九龍治水”的問題。記者在一個沿海城市採訪時,需要了解近年來城市地下管網的總體規模以及新建設施的情況,但水務、建設等部門都給不出數字,而且對治理內澇的責任互相推諉。業內專家告訴記者,城市內澇治理是系統工程,需要規劃、國土、水務、建設等各個部門配合、協同作戰,但目前的情況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沒有強有力的協調機制和頂層設計很難取得大的突破。

二是調整“重建輕管”的城市建設思路。例如,深圳後海高檔房地産項目林立,南和香港隔海相望,是當地的一張閃亮名片。可就是這個片區,當地10個樓盤地下管網都沒有建好房子就已經建成而且都售罄,業主反過來倒逼市政建設,沒有一個項目履行排水行政許可,導致排水管道完全滯後,污水被逼直排入海。

“嚴格來説,沒有排水行政許可,項目是不能獲得規劃審批和環評的,可不知道這些項目為何全都能通過。”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勤質問道,這是“經濟腳步走得太快,靈魂跟不上”。

三是歷史欠賬如何補足。當前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統是相對固定的,也是不可逆的,排水系統一旦修建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被“固定”了。因為城市排水系統工程龐大,有時候看上去是維修一個點上的問題,其實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往往是上遊系統休整了,下游沒有配套休整就難以匹配,有時候就等於做無用功。

北京市排水集團表示,一些管線污泥淤積嚴重,要是趕上大雨,不但雨水排不下去,污水可能還要冒上來。以東城區、西城區為例,雨污水管線有1300余公里,這些地區的雨水管線老化嚴重,多是上個世紀50年代以前建設而成的,清理疏通起來難度很大。

專家:國家防澇法規不能成為“繡花枕頭”

排水是維繫城市“生命體”健康循環的重要環節,是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的要件,與民生改善、環境保護和公共安全密切相關。近年來,我國城市內澇治理工作取得較大發展,但“重地上、輕地下”“重面子、輕裏子”的情況仍然嚴重。僅僅依靠一部在基層還未得到深入執行的《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很難使逢雨就澇的局面徹底扭轉。

2011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全國351座城市進行了調研,結果表明,在2008年~2010年3年間,62%的城市都曾發生過內澇,發生3次以上內澇的城市有137座。城市排水不暢,一下雨就“水漫金山”,屢次出現“海景”,城市逢雨必災,內澇嚴重。

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閃淳昌説,當前各地最應該做的是提高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標準。例如,一座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要按百年一遇洪水的標準設計施工城防系統;50萬人口以下城市,按50年一遇標準設計。做規劃時,一座城市可能不過20萬人口,但缺乏前瞻性眼光,城市人口的快速集中馬上就會讓當時的設計標準落伍。城市形象光鮮,而城市的“地下血脈”卻已病入膏肓。

閃淳昌説,相當多城市的地下管道欠賬太多,有的排水管堵了,沒有及時清淤;有的建築垃圾“不小心”填埋排水管道;還有的填河造地,使本就不多的城市河道被填埋,降低了城市調蓄水量的能力。造成城市尤其是一些新建城區內澇的真正原因,恐怕是個別地方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設心態。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袁奇峰説,建議一方面要科學規劃,統籌處理好城市排水系統的修整工程,另一方面可以借鑒一下目前其他國際城市的普遍做法,就是在城市中加入一些多樣性的生態基礎設施,用來應對突發天氣情況,這樣的設施實用性會非常好,其作用有點像管理水庫,可以蓄水也可以放水。比如農田、綠地有蓄水的功能,雨水落地後通過土壤的吸收、蒸發或通過地下水進入河流。

專家們表示,在今年雨季到來之前,各地應當積極自查,是否已經真正落實《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中的重要內容,根本目的是搞好城市排澇治理,讓現代都市在暴雨天災中依然能挺起腰桿,尤其要杜絕“下雨死”“走路死”等人禍的發生,絕不能讓國家法規成為“繡花枕頭”。

責任編輯: 寧菁菁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