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擴大向西開放與合作 建設內陸開放新高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16 18:09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西安5月16日電(記者 梁娟 白陽 李樹峰)一個不靠邊、不沿海的西北內陸省份,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穩腳跟,發展外向型經濟?陜西省發改委主任方瑋峰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絲綢之路經濟帶”為陜西擴大向西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帶來新機遇,陜西將挖掘與經濟帶沿線國家的互補性和廣闊的合作空間,在共贏中建設內陸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陜西在‘向西開放’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方瑋峰表示,陜西是古絲綢之路起點,與中亞各國文化經貿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哈薩克斯坦更有10萬“東幹族”人,他們是清朝時西遷的陜西回民後裔,與陜西語言相通,情感相近,是西安中亞留學生的主要群體,為中哈友好搭建了民間交流平臺。

    2013年11月底,“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在西安國際港務區開通。僅僅5個月後,這趟來往于古絲路沿線各國的列車即將迎來每月4班的發車頻次並實現常態化運營。記者了解到,港務區已與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形成有效連接,並與東部的上海港、天津港、連雲港港、青島港,西部的新疆霍爾果斯、阿拉山口口岸等建立了良好合作關係。

    “以‘長安號’為載體的陸港通道,以實現直飛中亞五國為目標的空港通道,以及以跨境電子商務為突破口的信息港通道,這是我們未來將要著力打造的陸路、空中和網絡‘立體絲綢之路’。”方瑋峰説。

    記者了解到,陜西省科研實力雄厚,能源化工産業基礎較好,與 “絲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在能源化工、裝備製造、現代農業、科技教育、水果及日用消費品等方面具有較強互補性和廣闊的合作前景。方瑋峰表示,今年前8個月,陜西對中亞進出口7630萬美元,同比增長18.3%,與絲路沿線各國的經貿交流已初具規模。

    哈薩克斯坦一家企業引進陜西高科技的養蜂技術後,目前已成為當地最大的蜂蜜生産和銷售商,現在這家企業又東進在陜西建立分公司。陜西依託楊淩中國旱作農業技術援外培訓基地,正在建設經濟帶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這將成為中亞國家農業技術重要來源地。

    “絲路經濟帶建設是個長期規劃。”方瑋峰表示,要想民心相通,文化旅遊必須走在前列。但數據顯示,目前中亞各國與西安每年人員往來僅有3000至4000人。為此,西安部分高校成立中亞學院、絲綢之路研究院,並計劃設立三秦留學生獎學金,吸引更多學生來陜留學。此外,西安將牽頭組建絲綢之路國際旅遊合作聯盟城市旅遊企業協作體,與沿線各國聯合塑造絲綢之路旅遊品牌,推動沿線各國人員往來。

    方瑋峰透露,為進一步提升陜西對外開放程度,陜西省提出“西進東聯”戰略,將歐亞論壇永久性會址所在的浐灞生態區規劃為領事館區,吸引更多國家領事館入駐,目前規劃已獲外交部批准;此外,西安正在積極申報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安自由貿易園區,力求通過機制創新,讓陜西成為“絲路經濟帶”的開放新高地。

    長久以來,國際貿易始終是陜西經濟結構的一塊短板。2013年,陜西全年生産總值增長11%,位居全國前列,然而進出口貿易只佔總GDP的6%。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陜西與沿線城市和國家實現互利雙贏的經濟合作紐帶。方瑋峰説,“向西看”不僅是陜西突破經濟增長“天花板”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必然戰略選擇,同時向西開放交流合作,也必將給經濟帶沿線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基礎設施改善、水果和輕紡等消費品的多樣化選擇帶來較大的積極影響,給沿線國家農業畜牧業等農産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駝鈴悠悠,帶來歷史迴響。一千年前,無數商人、使者、留學生,經由絲綢之路會集長安,成就了開放、包容的盛唐氣象;如今,千年古道已化身橫貫亞歐大陸的經濟大動脈,陜西將憑藉“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東風,迎來期盼已久的再次輝煌。 

責任編輯: 郭慕清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