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近日發佈的《2013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近幾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穩定增加,但增速卻呈現持續回落態勢。2011年至2013年,3年間的增速分別比上年下降1.0、0.5和1.5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下降1個百分點。對廣大企業和中國經濟來説,這種趨勢意味著什麼?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專項調查處處長陽俊雄表示:“隨著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峰值的到來及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的增加,農村富餘勞動力供給即將面臨拐點。” 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農民工總量比上年增長5.4%,此後增速持續回落。2011年增長4.4%,2012年增長3.9%,2013年增長2.4%。按照這一速度,不出3年,農民工總量增長就將停滯,即使按照0.5%的最低降幅,我國也將在5年內迎來這一拐點。與此同時,農民工外出務工月收入水平近幾年來在持續快速提高,2010年增長19.3%、2011年增長21.2%、2012年增長11.8%、2013年增長13.9%。 總量增速持續放緩、工資水平快速提高,對廣大企業來説顯然不是一個好消息,對經濟發展的戰略需要而言卻並不是一個壞消息,這會倒逼企業改變對廉價勞動力的依賴,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也正是我國經濟長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 同時,這也倒逼企業加快産業轉移步伐,從大量依靠外來勞動力的東部地區加快向農村富餘勞動力充足的中西部地區轉移。因為從農民工就業地域來看,外出農民工總量增速的下降並不是絕對數量的下降,而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結構性下降。 數據顯示,近幾年本地農民工增長無論數量還是速度都快於外出農民工。即使在外出農民工中,跨省流動的比重也繼續下降,越來越多的人即使外出打工也選擇了相對更近的省內流動,就地就近轉移的傾向非常明顯。人不願來,那就只能企業搬過去,加快産業轉移不失為一個解決之道。 對中國經濟而言,農民工總量增速持續回落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因為這是在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達到峰值並開始持續減少的背景下出現的現象。這意味著我們面臨的不僅是農民工的短缺,而有可能是整體勞動力的短缺,能否應對好這種局面,對未來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我國已經深刻洞察了未來可能出現的勞動力短缺帶來的巨大挑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戶籍制度改革、“單獨二胎”政策的放開都有利於勞動力的增加;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等措施,都將有效延緩勞動力短缺局面的出現,進一步延長人口紅利。深層次的改革不僅將在獲得制度紅利的同時抵消未來人口紅利趨於消失對潛在增長率的負面影響,更可以使中國經濟增長更加協調、平穩和可持續。 未雨綢繆非常必要,但是對農民工總量的持續回落也不必過分擔心。目前,我國仍有3億多人從事第一産業,就業人數佔全部勞動力的比重接近40%,而第一産業佔GDP的比重只有10%。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在第一産業比重沒有下降到5%、勞動力就業比重沒有下降到10%之前,還處於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快速轉移期,農民工總量還遠遠未到絕對短缺。 從現實情況看,中西部地區還存在大量不願意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更存在規模巨大的農業不飽和勞動力。在對這類人群做好培訓的前提下,只要有吸引力大的就業機會,他們就將加入到外出務工大軍的行列。更為重要的是,要進一步加大産業結構調整力度,把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延緩勞動力短缺局面的到來。(記者 薛志偉)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