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氣候變化風險推動災害風險管理——解讀IPCC第五次評估第二工作組報告 3月31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簡稱IPCC)正式發佈第五次評估第二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14:影響、適應和脆弱性》。這份報告基於大量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以氣候風險管理為切入點,系統地評估了氣候變化對全球和區域水資源、生態系統、糧食生産和人類健康等自然系統和人類社會的影響,分析了未來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和風險,進而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強調了通過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推動建立具有恢復力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重要性。 氣候變化風險因素:從單一到多元 “風險”一詞起源於金融和保險行業,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現在主要是指未來産生影響的不確定性。2001年,IPCC發表的第三次評估報告(TAR)《氣候變化2001:影響、適應和脆弱性》,首次提出並評估了不同升溫情況下,氣候變化“五個關切理由(綜合影響指標)”的風險水平。而在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中,氣候變化風險的討論僅僅建立在評估關鍵脆弱性的概念框架。前兩次報告重點評估的是對致災因子的風險管理。而在本次報告中,則引入了“暴露度”“脆弱性”等概念,科學家認為災害風險是對災害本身(即致災因子)、脆弱性和暴露度共同疊加並綜合考慮的。 對此,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報告主要作者、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姜彤舉例對此進行説明:“譬如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們認為高溫的出現頻率會有所增加,即災害致災因子的頻率增加。但是,如果高溫發生在人跡罕至的沙漠,即人類和人類生産活動暴露度較低的地區,則不會對人類社會産生風險;如果高溫發生在經濟不發達且缺少防禦設施、老人小孩等高溫熱浪脆弱人群較多的地區,由於脆弱性大,則會帶來極大的風險。因此,在評估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時,我們不僅要考慮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而且對於‘暴露度’和‘脆弱性’等實際承受災害影響的人類社會,同樣需要重視。” “風險不僅來自於氣候變化本身,同時也來自於人類社會發展和治理過程。人類社會需要考慮未來各種氣候變化風險,並通過適應和減緩措施,減少氣候變化的影響並進行風險管理。”姜彤説,“災害風險管理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重點是減少脆弱性和暴露度,降低災害風險,並提高對各種潛在極端事件不利影響的恢復能力,促進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氣候變化風險管理:早行動,降風險 據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介紹,本世紀以來,我國高溫、強降水、乾旱、颱風、低溫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新特徵,對農業生産、城市運行、人體健康、能源調度以及環境保護均構成威脅。據統計,2000年至2013年我國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明顯增加,平均每年達2500多億元,其中2010年超過5000億元。預計到本世紀末,我國仍將保持升溫態勢,我國糧食、水資源、生態、能源等方面的安全保障將面臨巨大風險。面對全球變暖帶來的新形勢、新挑戰,我們必須要自覺行動,贏得主動權,才能減少全球氣候變暖引發的極端氣候災害對生産生活帶來的影響。 據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由於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佔當年全國GDP總量的1%至3%。根據相關統計,如果按氣象災害造成的間接損失大約為直接損失的3倍計算,也就是説,我國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幾乎抵消了全國GDP的年度增長量。而且,我國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佔GDP的比例也相對偏高。據了解,美國氣象災害造成損失佔GDP僅為0.2%至0.3%,僅為我國的十分之一左右,這説明我國在氣候變化風險管理方面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對氣象部門來講,適應氣候變化的工作關鍵是對極端氣候及其影響的適應,而適應的方式則是通過風險管理來入手。”姜彤認為。 在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對氣候變暖的事實和趨勢進一步確認的背景下,面對未來氣候變化風險進一步加大的可能性,姜彤認為應當儘快儘早地實施應對氣候變化措施,越晚則越被動。 我國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已啟動,在路上 由天氣氣候的要素預報,向災害風險預警轉變;由應急管理向風險管理轉變。這是中國氣象局在風險管理方面的發展思路。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將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與預警服務作為公共氣象服務業務的重要工作,逐步建立了集氣象災害風險普查、風險識別、風險預警和風險評估于一體的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體系。 2009年開始,中國氣象局開始設置基於災害影響的早期預警試點;今年開始了設立基於災害風險的早期預警試點,並根據不同風險級別分區域和流域開展預警服務。 2012年以來,氣象部門通過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和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建設,基本掌握了全國氣象災害風險的分佈情況,並在此基礎上開展了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風險區劃。 此後,“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服務平臺”等災害預警業務系統相繼建設完成。目前,國家、省、市、縣都相應開展了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實時業務。省、市、縣級氣象部門製作、訂正、發佈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客觀産品,並通過預警信號、服務材料、預警短信等多種方式發佈産品。據統計,2013年全國發生暴雨誘發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質災害共計3103次,全國因災共計轉移608.9萬人次,有效減少了人員傷亡和損失。 另外,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合作開展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實時業務。2003年以來,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6210起,避免35萬人傷亡,減免經濟損失近千億元。 在預警信息傳播方面,中國氣象局建立了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系統和多部門預警信息共享機制,完善了預警信息快速發佈機制,實現國家、省、市、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的採集、共享和快速發佈。 “氣象等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了大量努力,開展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重大災害的監測與預測、氣象災害風險普查以及基於分災種的風險區劃等工作,並取得了積極成效。”鄭國光表示。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