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5月27日電(記者蘇傑 胡蘇)對污染治理不到位的地區“環評限批”、掛牌督辦63家環境“問題企業”、成立全國首個省級生態環境審判庭……近來,福建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持續發力,不斷推出新舉措。 每一寸國土開發都要以生態保護為前提 去年底,一個投資1.5億元的汽車零配件項目計劃落戶福建南平,不料卻吃了當地政府的“閉門羹”。 南平市環保局工作人員陳忠民説,“這個項目涉及電鍍、噴漆等金屬表面處理工藝,存在一定污染,項目再大我們也不敢要。” 近年來,南平市嚴把招商引資和項目審批關,對高耗能、高污染等不符合綠色發展導向的投資,堅決拒之門外。2012年至今,僅環保部門就否決了80多個不符合國家産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投資項目。 南平位於閩江上遊,是福建的生態屏障。當地的産業選擇既體現出發展觀的轉變,更具備強有力的政策依據。 去年初,福建省出臺《主體功能區規劃》,將全省國土明晰規劃為優化、重點、限制和禁止4類開發區域,其中佔全省五分之二的縣(市)和197處區域被列入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域。 福建省發改委主任鄭柵潔説:“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實施,是推動福建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永續發展的重要任務。”早在2001年,福建就提出了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生態省”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今年3月10日,國務院正式印發《關於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的若干意見》。鄭柵潔表示,按照《若干意見》賦予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戰略定位,首要的就是促進“綠色佈局”,強化綠色發展的理念,對環境倍加呵護,對資源精打細算,“任何形式的開發利用都要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進行”。 讓生態破壞者“寸步難行” 在生態問題上絕不含糊,對破壞環境的企業和個人堅決説“不”。當前,福建省正在採取一系列切實舉措,重拳出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 漳州龍海市地處九龍江出海口,當地部分群眾在九龍江沿岸無序發展了大量砂場。“到2014年,龍海共有183個砂石堆放場及中轉場、洗砂場,全部未經審批,對下游造成環境破壞和安全隱患。”龍海市水利局副局長曾向陽説。 自年初開始,龍海市重拳開展砂場專項整治。截至5月初,全市183個砂場已清除完畢171個,其餘12個正在清除之中。 今年4月,全國首個省級生態環境審判庭在福建設立;63家福建企業因存在環境問題,被省環保廳列入省級掛牌督辦。“對整改無望或逾期未完成整改的企業,將提請當地政府予以取締或關閉。”福建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要讓生態環境守護者得利,讓生態破壞者寸步難行,”鄭柵潔説,“科學的機制和嚴格的監管至關重要。” 福建省委、省政府明確,要完善環保監管“一崗雙責”,健全評價考核體系,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等規定,嚴懲破壞環境的行為,推動信息公開,強化社會監督。 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創新 為綠色發展積累“福建經驗” 《若干意見》明確要求,示範區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李文溥説:“加快推動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生態文明發展的經驗,是國家賦予福建省的職責和義務。”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度推進,福建正逐步淡化GDP增長指標,努力探索建立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考核評價機制。 福州市永泰縣生態良好,被譽為“福州後花園”,但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福州市規定,“對永泰不考工業規模考大氣、不考企業稅收考水質、不考工業總量考新型産業科技含量。” “這樣的‘三考三不考’,把準了後發山區的脈門,讓基層幹部群眾更加明確工作方向和著力點。”永泰縣委書記林強説。 “改革是最大的紅利。”李文溥表示,只有將生態文明建設與深化改革有機統一,在持續創新中探索“標本兼治”之策,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積累更多“福建經驗”。 專家指出,當前福建省正在流域生態補償、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綜合運用價格杠桿促進轉型升級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努力尋求符合國情、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力爭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創新,都走在全國前列。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