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公開發佈關於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4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中,深化醫改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部署的重要一環。今年3月25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已經確定今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勾畫出醫改新藍圖,強調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讓人民群眾共享醫改紅利。而這次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深化醫改通知,也以接力之勢,延續著至2009年的新醫改之指引,繼續著以國家名義在全民醫療探索中前行。 新醫改關乎國民最根本的生活關切,其成果是老百姓尊嚴、體面生活的直接保障。從2009年一路前行至今,經過六年的改革實踐,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很大改善。重大疾病得到托底式的保障、基本醫保已經基本完成全覆蓋、基層看病更加方便……當然,中國的醫改是涉及到十三多億人的世界性民生工程,從時間跨度來看,它註定是場時間漫長而又道路艱辛的征途。存在的難題可以説還有很多,而繼續以為民謀福祉的初衷前行,唯有繼續深化醫改的破題初心。 從《通知》中我們看到,頂層設計者繼續以公立改革為重點,而這又是醫改必須要邁過去的“坎”。此次把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作為公立醫院改革的重中之重,讓醫改動作顯得更加舉重若輕。畢竟,縣級醫院將承載著佔據全國人口50%的服務群體,而大城市的醫療資源又面臨著被過度利用的窘境。選擇餘地大的,從而打造出“船小好調頭”的醫改氛圍。 公立醫院改革,體現在大的宏觀背景,也有小的微觀數字,而這些數字往往就是劃分標準的尺度。這次我們在《通知》中依然讀到了讓可行性的數據,“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4張,原則上不再擴大公立醫院規模”。從一個小數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到推進公立醫院規劃佈局調整的清晰意圖。這些有的放矢的數據,更體現了公立醫院改革的嚴謹認真。 以藥養醫,一直是人民群眾最為詬病的地方。對此破題,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是一方面,建立科學補償機制又是另一方面。《通知》中,明確提到“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減少的合理收入通過調整醫療技術服務價格和增加政府投入”,通過合理的杠桿調節,調整醫療服務的價格,從而更加篤定醫生的服務質量和信心,補齊了“處方綜合症”造成的短板。當然,在現實語境中,這項政策的落地,是需要醫院方面更具有“揚醫抑藥”的耐心使然。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是深化醫改的關鍵詞。《通知》中對這方面的解讀是多方面的。既有“進一步改革人事分配製度”,又有“健全分級診療體系”。從人員和體制方面的雙向聯動,讓人才在基層開花結果,也可以推動形成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就醫秩序。 社會辦醫方面,此次在《通知》中也有大膽的嘗試。放寬準入條件,其範圍甚至是讓具有相應條件的境外資本可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等特定區域設立獨資醫療機構。這種讓外國和尚來唸經的舉動,也凸顯了深化醫改的多元化嘗試。社會辦醫的對象已經不再是具有特定性和局限性,這是一種不小的進步。 紮實推進全民醫保體系建設,這是事關十三億人的最根本醫療願景。2014年三項基本醫保參保(合)率穩定在95%以上,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人均政府補助標準提高40元,達到320元;個人繳費同步新增20元。這些數據的背後,是全民醫保體系建設的嘔心瀝血。要兜底十三億人的醫療事業,這在很多國家看起來是幾乎不可能是事情,也只有在社會主義中國,才敢有如此的氣魄和實力進行嘗試,併為之實現。破解了世界性的難題,這也是中國對於人類的重大貢獻。 深化醫療改革,不僅讓國人健康有了踏實的“守門人”,更是把改革紅利用人民最期盼的方式進行全民發放。這其中,問題總是會隨著改革深入而涌現出來。面對它,解決它,破解它併為之前行,是頂層設計者和基層執行者的共用信念。對於人的關懷角度來説,這更像是個國家的自我修行。(謝偉鋒)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