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號”在沖繩海槽科考滿載而歸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28 15:53 來源: 國土資源部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5月12日,我國“科學”號海洋科考船完成首個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在本次航行中,“科學”號科考船攜帶豐碩的成果滿載而歸:在沖繩海槽發現了2個“黑煙囪”、4個熱液溢流區,採集到硫化物、岩石和沉積物等地質樣品30多件。

    “科學”號首航承擔的是中國科學院海洋先導性科技專項和國家“973計劃”項目的西太平洋海底熱液調查任務,兩個航段共歷時35天,航程4065海裏。

    這個航次共完成25個站位的地質採水和生物採水作業,獲得了水體不同層位的深度、溫度、鹽度、溶解氧、甲烷、濁度等理化環境參數;獲取熱液噴口及鄰近區域大型海洋生物樣品1400余頭,種類超過50種,並從熱液區底層水、沉積物、岩石及大型生物樣品中現場分離培養超過300株微生物;採集到硫化物、岩石和沉積物等地質樣品30多件。

    本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超倫表示,“科學”號首先在沖繩海槽獲得了一個50公里×50公里的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圖,科考隊員參考以往資料,取得了熱液區的位置,再用水下纜控潛水器下潛作業,探測到了2個“黑煙囪”和4個熱液溢流區。

    李超倫介紹,黑煙囪的形成主要與海水及相關金屬元素在大洋地殼內熱循環有關。由於新生的大洋地殼溫度較高,海水沿裂隙向下滲透可達幾公里,在地殼深部加熱升溫,溶解了周圍岩石中多種金屬元素後,又沿著裂隙對流上升並噴發在海底。由於礦液與海水成分及溫度的差異,形成濃密的黑煙,冷卻後在海底及其淺部通道內堆積了硫化物的顆粒,形成金、銅、鋅、鉛、汞、錳、銀等多種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金屬礦産。

    “世界各大洋的地質調查都發現了黑煙囪的存在,並主要集中于新生的大洋地殼上。‘科學’號發現的2個‘黑煙囪’位於探測區域的北部、沖繩海槽的中部。‘黑煙囪’周邊生物群落旺盛,在這個區域採集到了貽貝、潛鎧蝦、阿爾文蝦和冒貝等大量生物樣本。”李超倫説,“‘科學’號探測區域的南部雖沒有探測到‘黑煙囪’,但探測到了熱液溢流區,生物同樣豐富,科考隊員採集到了海綿、管狀蠕蟲等生物樣品。此外,這個航次獲得了大量高清海底視頻,國際同行給予了高度評價。”

責任編輯: 劉嘯萱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