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當以實體經濟為本 為全面深化改革添動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30 21:35 來源: 人民網
【字體: 打印本頁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實體經濟是立國之本,是社會發展的基礎。而實體經濟之樹要想長成參天之木,離不開金融之根為其輸送養分;實體經濟之河要想匯成懷山之水,離不開金融之源為其供給活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業堅定不移地推進各項改革,配置資源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大幅提升,為中國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作出重要貢獻。但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視,近幾年來,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的現象逐漸突出,部分地區産業空心化跡象顯現,金融領域資金分佈不合理矛盾仍然存在。這些都與當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目標不相適應。

    在距離去年7月出臺“金融十條”後不到一年,國務院舉行常務會議,肯定了過去一段時間“金融十條”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薄弱環節、健全金融體制等發揮的積極作用。而在當前經濟平穩運行但下行壓力較大的形勢下,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落實好已有政策,深化金融改革,適時適度預調微調,疏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血脈”顯得尤為緊迫與重要。

    要疏通“血脈”,首先要在源頭上控制好“血量”。反映到貨幣政策上就是要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在控制好總量的同時,有針對性地“輸血”。具體來説,就是加大“定向降準”措施力度;擴大支持小微企業的再貸款和專項金融債規模。此外,還要通過加大呆賬核銷力度、推進信貸資産證券化、改進宏觀審慎管理等,盤活貸款存量,讓原本就在“管道”內的“血液”有效循環起來。

    要疏通“血脈”,要讓“血液”流動不那麼費勁兒,也就是要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我們可以看到信託、券商、基金子公司等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通過監管套利開展一些通道業務,不僅使得企業融資需要額外付出層層通道的成本,還使得監管部門對一些資金的流向難以把握和控制,最終使其流向一些産能過剩、不符合産業升級趨勢的領域。因此,規範同業、信託、理財、委託貸款等業務,清理不必要的資金“通道”、“過橋”環節,縮短融資鏈條很有必要。此外,取消銀行不合理收費、降低小微企業擔保費用等都能夠讓“血液”流通更加順暢。

    要疏通“血脈”,還要把握好流動的方向,即優化融資結構。實體經濟也分“好”與“壞”。在當前時期,鋼鐵、水泥、電解鋁等一些已被明確列為産能過剩的行業就不應再去為其添柴加油,而應該將資金合理有效地引導向對有市場發展前景的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現代信息技術産業和信息消費、勞動密集型産業、服務業、傳統産業改造升級以及綠色環保等領域。堅持有扶有控,加大對國家重點建設、企業改造、服務業等的支持。

    要疏通“血脈”,更要從一些具體事項入手改進金融服務,如提高貸款審批效率,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和抵質押擔保體系建設,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等。我國是農業大國,然而大量的農村人口和農業資産卻長期遠離核心資本市場。加強農村信用體系等針對“三農”的金融措施對規範農村信貸市場秩序、盤活農業資産、擴大農業資産使用效能可以有積極促進作用。

    要疏通“血脈”,不能忽視潛在的風險,更要及時防控和化解風險。要強化風險監測監管,健全金融市場違約、破産處置機制,如支持銀行開展不良貸款轉讓,擴大銀行不良貸款自主核銷權;強化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嚴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改革轉型的征程已經啟行,各項任務時間緊、擔子重。金融改革應當走在前列,立足於服務實體經濟之本,為全面深化改革輸送煥發青春的血液與動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章斐然)

責任編輯: 李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