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秭歸:民俗活動處處見 端午“芬芳”惹人醉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31 16:31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宜昌5月31日電(記者 黎昌政、梁建強)扎香包、賽龍舟、遊江招魂、端午詩會、洗艾水澡、涂雄黃酒、製作虎頭鞋……端午臨近,屈原故里湖北秭歸特色民俗活動處處可見,節日“芬芳”惹人醉。

行走在屈鄉,空氣中瀰漫著艾草和菖蒲的清香,不時可以看到孩童在盛滿艾葉水的木盆中嬉戲,洗浴完畢,老人將雄黃酒涂在孩童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在鄉村,一些老人倚在門前悠然繡著虎頭鞋,扎艾葉香袋……

屈學專家鄭承志介紹,在秭歸,端午節是和春節一樣重要的節日,端午前夕,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挂艾草和菖蒲,艾草可以祛除蟲蚊,菖蒲則因形似一把劍而被寄寓了辟邪的期待。端午節涂雄黃酒有祛毒避邪之意,人們希望借此護佑孩子不受蛇蟲等的傷害。

“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潔白、辦事煎熬……”在秭歸,粽子是端午不可或缺的食品。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秭歸的粽子一定要包得有棱有角,還要在中間放一顆紅棗。粽子的三角形象徵著屈原剛正不阿、有棱有角的品質;包一顆紅棗,則寓含對屈原一片丹心、忠貞愛國精神的頌揚。

“姑娘回娘家,端午比年大。”每年端午也是屈原故里“女子歸寧”的日子,出嫁的女兒都要帶著女婿回娘家,與家人團聚、祭拜祖先。當地民歌唱出了女兒端午歸寧的情形:“姑娘回娘家,雙角像楊叉,三步並做兩步走,喜鵲叫喳喳。進門一撲趴,叫聲爹和媽,娘問女兒吃點兒啥,糯米打糍粑。”

龍舟是端午不可或缺的元素。“全國處處劃龍舟,唯有秭歸特不同”。秭歸龍船多、形體樣式多,各鄉鎮都備有龍船,多由工人自行打造,多者坐42人,小者坐20人;參與人多,忙完夏收的農民、回鄉的青年,都踴躍“劃一把”;賽法多,兩舟賽、拖艄賽、多舟賽、直劃賽……峽江之上,龍舟競渡,蔚為壯觀。

作為偉大詩人屈原的故鄉,端午節期間,秭歸處處詩香流動。白天種田、晚上寫詩的“泥腿詩人”們相聚一堂,誦讀詩歌。夕陽紅詩社副社長王永龍介紹,端午詩會是當地農民詩人每年最隆重的節日。目前,秭歸已有民間詩社20余個,發展社員千余人。

秭歸反映屈原文化物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豐富,2002年以來,縣政府每年撥出專項經費100多萬元,用於民間文化的搶救、保護和民俗文化活動。香包、楊林堂鼓、木質木瓢、龍舟帆船模型、人物木雕作品……屈鄉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折射了端午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歡騰的鑼鼓、悠長的嗩吶、精彩紛呈的民俗……5月30日,一場端午民俗展演在屈原故里景區屈原廣場舉辦。花鼓舞、採蓮船、靈牛耕地、地花鼓等特色民間表演,讓遊客們感受到屈鄉民俗民間藝術的魅力。表演者中,有5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19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

屈子故里,文化璀璨。2009年,以秭歸《屈原故里端午習俗》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端午節,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近年來,民俗《屈原故里端午習俗》、民間文學《屈原傳説》等九大門類43項入選各級非遺保護名錄。

“作為屈原的家鄉人,我們一定要把端午文化傳揚好。”80歲高齡的高德珩説,自己從17歲起開始,幾乎每年都參與端午節屈原祭祀活動。今年,他祖孫三代都參加了屈原祭祀活動。

責任編輯: 盧靜娜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