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州:融合教育讓外來務工子女不再“孤單”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31 17:48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南昌5月31日電(記者高皓亮 楊榮榮)“爸爸媽媽上班忙,胡爺爺會教我們練書法、玩遊戲……”自從有了社區的“愛心長輩”,江西贛州市中山路小學六年級的劉丹慧子在來到這裡近兩年後,逐漸喜歡上了這個租住的小區。

    和劉丹慧子一樣的義務教育階段外來務工子女在贛州中心城區共有1.1萬餘人,其中99.39%的學生在公辦學校就讀,基本實現國家規定的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的“兩為主”政策。

    “有學可上僅僅只是一個基礎,更重要的是他們進入城市以後的身份認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教育。”長期關注這一問題的江西省人大代表、贛州市文清路小學校長劉艷瓊告訴記者,和他們父輩“城市過客”相比,這些孩子未來要成為城市的主人,幫助他們融入城市的融合教育不容忽視。

    每逢開學,城區接納外來務工子女的學校要為每一位學生建立個人檔案,包括學生學習、身體素質、成長經歷等詳細信息。“既方便學校的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又有利於學校對外來務工子女進行跟蹤幫扶。”劉艷瓊説。

    在融合教育過程中,贛州市中心城區部分學校還逐漸改變以往農民工子女標簽化的做法,採取更為人性化的措施關愛外來務工子女。

    “拉橫幅,開大會,在所有學生矚目下發放捐贈物資,是幫助了他們,但也是一種標簽化的‘另類歧視’。”贛州市西津路小學副校長林荔山告訴記者,學校在編班時實行外來務工子女與城區學生統一編班,把對農民工子女的捐贈改為對未成年人的捐贈,發放方式也改為直接送到需要幫助的學生家中。

    “校園比老家的漂亮,但放學後不好玩,鄰居基本都不認識。”這是很多外來務工子女來到城市後的第一印象。中山路小學是贛州市首批接納外來務工子女就讀的公辦小學,截至目前外來務工子女佔學校學生總數的65.8%。“讓學生公平享有校內教育的同時,學校還應發動社區力量,把融合教育從校內輻射到社會。”中山路小學校長江遠萍説。

    “喜歡孩子,教他們寫字、畫畫就像教自己的孫女一樣。”與中山路小學一墻之隔的中山路社區“愛心長輩”、64歲的退休老師胡國忠説。每逢週末、節假日等空閒時間,社區都會組織“愛心長輩”帶領孩子們遊覽城區、體驗社區幹部工作等各種活動,幫助他們了解、認識當前所生活的城市。

    “降低入學門檻,推行融合教育是縮小外來務工子女城鄉差異的當務之急。”南昌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楊琳認為,單靠學校無法有效解決外來務工子女的融合教育問題,以學校為主的社會各界應致力於幫助他們認識城市、融入城市。

責任編輯: 穆淼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