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就業創業營造更為寬鬆的環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05 09:06 來源: 經濟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6月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3項改革措施,進一步簡政放權促進創業就業。繼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解決越位、缺位問題,激發市場活力,同時堅持放管結合,注重事中事後監管。

    可以預見,這些新舉措將充分調動企業和社會創業創新創造的積極性,讓政府更好歸位、市場更大發力、群眾更多受益——

    繼5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規範涉企收費、減輕企業負擔相關措施後,6月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取消和下放52項行政審批事項、減少部分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同時將36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等等。一系列緊鑼密鼓的“組合拳”,意在釋放市場主體的活力,促進中小微企業成長,進一步促進就業創業。

    研讀本次會議的相關表述,筆者認為亮點有三:

    一是“重落實”。比如“享受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核準”,“對吸納下崗失業人員達到規定條件的服務型、商貿企業和對下崗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減免稅審批”等關係投資創業的34項審批事項的下放,減少了不必要中間環節,讓優惠政策送到投資創業者的心坎裏。

    二是“降門檻”。尤其是針對資質資格認定多、考試多、證書多等影響就業創業的諸多“頑疾”給予回應。取消和下放涉及資質資格的8項審批事項、減少部分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等舉措,勢必降低執業“門檻”,有效促進就業創業。

    三是“前置”變“後置”。將前置審批改為後置審批,新登記註冊企業就會大幅增長,這是一個規律。而且這些註冊的企業多數都是中小微企業,更應扶持。36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目的就是為中小微企業“鬆綁”,為人民群眾增加更廣的就業門路和更多的創業機會。

    加上5月份取消和下放的133項行政審批事項,短短1個月時間,涉及中小微企業、就業創業的行政審批事項已下放和取消185項,本年度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目標幾近完成。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減少干預和“掣肘”,必將極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緩解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就業壓力。按照年初的規劃,下一步還將繼續清理和壓縮現有前置審批事項,將其中的大多數改為後置審批,由“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並實行目錄化管理制度,向社會公開,接受監督。

    簡政放權的舉措必定會影響某些部門和個人的現有利益,可能在執行落實的過程中出現陽奉陰違的情況。因此,政府在有所不為的前提下,也必須有所作為。

    首先,要確保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等改革舉措落到實處。對於改革措施的落實情況,要定期巡查。嚴禁相關部門“明放暗不放”,甚至收回審批權力或變相收回。

    其二,要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做到放活不放任,防止“截留”改革紅利。本次會議後,要制定出臺嚴格控制新設行政許可的具體措施、規範針對中小微企業的非許可審批項目設定和實施的具體辦法,從根本上防止行政審批邊減邊增,確保不反彈。

    同時,還要著力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營造就業創業的公平競爭環境,調動社會各界創新的積極性,為就業和創業創造最大可能。(經濟日報記者朱 磊)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