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用嚴格的制度體系保護生態環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05 14:03 來源: 南方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42年前的今天,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範圍內研究保護人類環境的會議,標誌著人類環境意識的覺醒。42年來,人類科技取得重大進步,然而,全球環境生態卻越來越脆弱。在當年的《人類環境宣言》中,起草者疾呼:“為了這一代和將來的世世代代而保護和改善環境,已經成為人類一個緊迫的目標。”在2014年的世界環境日回味這份宣言,絲毫沒有過時的感覺,因為它提出的目標,我們仍然還在追求的路上。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資源環境問題挑戰。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集中顯現。老的環境問題尚未得到解決,新的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環保部4日發佈的《201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3年,74個新標準監測實施第一階段城市中,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城市僅為4.1%,2013年全國平均霾日數為35.9天,比上年增加18.3天,為1961年以來最多。另據報道,在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數萬遊客在深圳大梅沙海濱公園留下362噸垃圾,整個沙灘幾乎被垃圾佔領,畫面觸目驚心。這説明,國人的環保意識仍然有待加強。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先鋒,同時也是全國生態建設的典範。20多年前,廣東就在全國率先開展“五年消滅荒山、十年綠化廣東”行動,贏得了“全國荒山造林綠化第一省”的美譽。當前,廣東又開啟了第二次“綠色革命”。首批碳排放交易配額分配正式啟動交易,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開始實施,珠三角大氣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廣東在率先探索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已邁出關鍵一步,正在經歷著從緩變到聚變、從量變到質變的歷史性飛躍。

    雖然我們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已經取得一系列成就,但無論是廣東還是全國,都存在不少制度設計缺陷,嚴重制約著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比如,由於我國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不夠完善,市場機制對自然資源的作用不夠充分,使原本非常寶貴的自然資源被大量低效消耗,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了環境;由於傳統的政績考核觀根深蒂固,有的地方政府更願意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環境保護,有的企業治理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同樣阻礙了生態文明建設進程。深化制度改革已經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迫切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此給予了響亮的回答: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複製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作為深化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廣東必須率先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用最嚴格的制度體系保護生態環境。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徹底告別簡單以GDP論英雄的傳統政績觀;堅決守住生態底線,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深化資源性産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

    以更廣闊的視野來看,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環境就是未來發展希望所在,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綠色發展已經成為當今發展潮流,誰能搶得先機,誰就能獲得戰略主動。全社會要動員起來,為創造一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凈的美麗中國而努力!

責任編輯: 葛燕燕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