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6月7日電(記者詹婷婷)初夏的晚上,安徽省舒城縣張母橋鎮砂院村美好鄉村文化廣場,近百名村民及鎮、村幹部圍坐一起,大家暢所欲言,村民們提名道姓地給幹部提意見,擺問題,幹部們認真記下村民們所提的每一條意見和建議。 面對部分比較尖銳的問題,鎮幹部汪安靜有點不好意思:“真讓我們出汗了。” 今年以來,安徽省舒城縣創新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平臺,包括張母橋鎮在內的多個鎮黨委政府定期到田間地頭、到農家庭院開設鄉村“微課堂”,請村民給鎮、村幹部“上課”。大家相互交流,消除了幹群隔閡,拉近了彼此距離。 不少村民開始頗有顧慮,一來怕幹部只是作秀,講了不起作用;二是怕問題提得尖銳,以後找幹部辦事遭打擊報復。 “剛開始,我試著提了一些問題,沒想到真起了作用。”砂院村村民張為東講述了自己在一次“微課堂”點名批評一名鎮幹部的經歷,“我當時指名道姓講了某個鎮幹部天天晚上都回城,是‘走讀幹部’,沒想到,他當即作了自我批評,表示以後儘量在鎮上多住,多到群眾家走動,現在這名幹部成了我的好朋友。” 張母橋鎮黨委書記周自力説,為了打開群眾的心扉,我們不講官話、套話,不繞彎子,虛心接受意見。 據了解,過去開會都是幹部講、群眾聽。而在這裡,村民真正成為會場的“主講人”,幹部們成了認真聽講的“學生”,農村的道路出行、環境整治等一系列問題直接擺在幹部面前。 “‘村村通’水泥路好是好,但水泥路太窄了,特別是小孩上學、放學,人流多,車流多,交通很不安全。”在今年3月開展的一次“微課堂”上,村民劉真誠直言直語。周自力當場表態:立即培育路肩,拓寬路面,打造群眾安全出行環境。第二天,鎮黨委、政府召開專題會議,決定對全鎮13個村近30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路肩進行培土硬化,實行以村會戰,以獎代補,分期實施。 還有村民在“微課堂”上反映,美好鄉村建設確實好,但環境衛生臟亂差,嚴重影響鎮容村貌。為完成村民交給的“作業”,張母橋鎮黨委、政府立即組織在全鎮14個村(街)和近萬家村(居)民戶中,分期分批開展“潔萬家、優環境”活動。集中開展集鎮垃圾治理,配強配齊集鎮環衛管理人員和保潔人員,投資建設鎮級垃圾填埋場,基本消除集鎮垃圾污染問題。 舒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束志超告訴記者,過去,很多村民不願“講”,村裏的意見箱都是空的,“‘微課堂’讓幹部群眾面對面,心交心,消除了顧慮,拉近了距離。” “群眾給我們提問題,給我們佈置‘作業’,是對我們的信任,也是我們應該完成的責任。”周自力説,“不要認為村民反映的都是小事,其實都是關係他們生産生活的大事。” 記者了解到,“微課堂”促進了幹部作風的轉變,也激發了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一些村民還主動為村裏的發展出謀劃策。“村裏的事就是大家的事,不是光靠幾個村幹部就能解決全部問題。”劉真誠説。 為使“微課堂”常態化、見實效,舒城縣各個鄉鎮還要求記好民情日記,對徵求到的意見和問題集中管理“編號”、晾曬明責“對號”、分類解決“銷號”,確保件件有結果、事事有回音,讓群眾看到實效。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