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聚焦兩院院士制度改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12 07:15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記者余曉潔、吳晶晶、顧瑞珍)長期以來,我國院士制度在推動科技界出思想、出謀略、出成果、出人才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不容否認,院士制度尚存在一些社會關注、科技界反映突出的問題,必須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院士大會期間,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修訂章程,通過更加完善的制度安排,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院士制度更加完善,真正守住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

    打破行政、利益的藩籬

    院士制度中的痼疾究竟在哪?改革改什麼?面對科研體制中的“官本位”,屢禁不絕的“助選拉票”“集成、包裝”現象,個別院士兼職過多且自律不強,少數院士違反科學道德或品行不端等突出問題,人們把院士制度改革的焦點首先對在了去行政化、去利益化上。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認為,今後在院士遴選中要排除非學術因素干擾。“我們希望通過改革能把院士稱號承載的與功利相關的負擔排除掉,讓院士更好發揮明德楷模作用,為國家科技進步和創新發揮作用。”他説。

    當前,院士制度的行政化傾向集中體現在遴選過程中。“以前部委、地方、企業推薦的候選人佔了相當比例,摻雜的行政意志、各種利益比較多。”葉大年院士説。

    在我國,一旦當選院士,有的單位和地方政府會提供各種額外待遇和權力,比如增加津貼、參與重大決策、優先出版著作等。對院士所在單位來説,擁有一個院士幾乎意味著擁有了一個聚寶盆。

    “院士稱號是榮譽性的,代表著在學術界被尊重被認可,而不是跟待遇挂鉤,更不是對應什麼行政級別。”葉大年説。

    顧秉林院士表示,不應該讓院士陷入太多的行政、利益糾纏。院士推薦應是最重要的評選方式,但是怎麼與部門溝通、協調,需要研究。

    院士們表示,去行政化、去利益化,就要減少行政力量對院士選舉管理的干預和介入,剝離過多功利,新老院士一起營造科學民主的學術環境和氛圍,讓學術腐敗和學術不端無藏身之地。

    嚴把入口關、有進也有出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改進和完善院士遴選機制、學科佈局、年齡結構、兼職和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以更好發揮廣大院士作用。

    此次兩院的章程修改“不約而同”地將嚴把入口關,能進也能出作為一個重點。從候選人提名渠道、增選機制和退出機制等方面做了新的規定。

    院士們評價,此次章程修訂中,動作最大就是在候選人的提名渠道上。兩院均將取消主管部門、地方等遴選途徑,僅保留院士提名和有關學術團體按規定程序提名兩種提名途徑。

    “選好院士的前提是同行對候選人深入了解,過去遴選渠道比較多,有些渠道提名的,我們不熟悉,只能看推薦材料。院士和學術團體推薦,相互之間可以組織討論增進了解。”翟光明院士説。

    在院士增選機制上,兩院均在候選人所在學部範圍選舉投票的基礎上,增加全院院士終選投票環節。“這樣做,一是借鑒國際上院士選舉制度的普遍做法,二是有利於考察候選人在更廣學術範圍內的認可度。”旭日幹院士説。

    退休退出制度是院士制度改革中備受關注的。在院士退出機制的基礎上,增加“勸退”規定,這是院士制度改革的一大亮點。當院士個人行為違反科學道德或者品行不端,嚴重影響院士群體聲譽時,將有制度性的安排將其勸退。

    院士稱號是終身榮譽,但院士是否應從工作崗位上的退休問題也是大家關注的一個焦點。 目前,我國的院士年齡主要集中于70至89歲,有的老院士主動申請退休,所在單位鋻於院士帶來的種種效應而極力挽留。因退休問題涉及國家勞動人事制度,此次兩院修改章程並未涉及。

    守住學術、榮譽的本質

    9日下午,參加中國工程院第十二屆院士大會的700余名工程院院士,共同見證了51名2013年新當選的工程院院士正式授院士牌,隨後集體討論審議《中國工程院章程》修訂案。這一刻,新老院士都在思考院士制度的本質定位。

    “這次改革和完善院士制度的總體思路,就是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強化學術導向,減少行政干預,使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定位,不斷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院士制度。更好地發揮院士重要作用,激發整個科技戰線和全社會的創新創造活力。”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説。

    袁亞湘院士説,我非常支持通過院士制度改革,使院士回歸學術稱號,去掉一些非學術的行政部門的干擾。

    “院士群體不僅僅是學術帶頭人,更應該是學術風範的表率。你做得好,正面的影響力是有的,你做得不好,負面的影響更大。所以院士要在學術道德上,給年輕科技工作者做榜樣。”楊元喜院士説。

    誠然,兩院院士在我國科技界擁有最高學術榮譽,在全社會具有很高關注度,一言一行對學術風氣和社會風尚都有重要影響。院士們只有堅守學術操守和道德理念,把學問和人格融合在一起,才能既贏得崇高學術聲望,又展示高尚人格風範,在“創新中國”的偉業中再立新功。

責任編輯: 劉笑迪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