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於我國外匯儲備過多的討論受到媒體廣泛關注。外匯儲備過多,是中國外部經濟失衡的表現,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沉重負擔,必須得到有效解決。國際社會公認的適度外匯儲備規模是3個月的進口額,以2013年中國1.95萬億美元的進口額計算,外匯儲備保持在5000億美元較為合適。然而,201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達到38213億美元,高出適度規模大約7倍。 6月12日上午10時,中國政府網邀請國家外匯局總經濟師,兼任儲備管理司司長黃國波,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作客在線訪談欄目,對我國外匯儲備現狀和改變外匯儲備過多的局面等問題進行解讀。管濤在談到如何解決外匯儲備過多的問題時提到要控制流量,盤活存量。 兩位專家首先介紹了我國外匯儲備的現狀,黃國波談到,保持比較大規模的外匯儲備對我們國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1997年以來,全球經歷了次貸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等多次危機,我們有非常大規模的、充足的外匯儲備,在衝擊中,我們國家的實力和地位都得到了提升。 但外匯儲備過快增長反映了我國國際收支失衡,帶來一系列問題:一是加大宏觀調控難度。二是央行資産負債隨著外匯儲備規模的擴大也會帶來一定的資産負債風險。三是加大外匯儲備經營管理難度。外匯儲備繼續增長的深層次問題是國際收支持續不平衡的問題,過快的增長透支了國內的緊缺資源、環境污染,問題在於我們為了這麼大的外匯,外匯不能被實體經濟吸納,就是實體經濟並沒有把外匯用在實體經濟的消費、投資等方面,現在只是以金融資産,比如以外匯儲備方式持有,通過金融資産又回到了海外。 對於如何改變外匯儲備過多的局面,管濤説,首先,政府早已明確不追求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外匯儲備增減反應的是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平衡。在2006年底,黨的十六大首次把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宏觀調控的四大目標之一。 這些年我們幹的主要事情就“調結構、擴內需、減順差、促平衡”,中國政府一直在朝著向這個方向努力,我們看到這個政策已經發揮了一定的效果,貨物貿易加上服務貿易經常項目的順差佔GDP的比重,最高時2007年是10.1%,最近這幾年已經降到了2%左右,已經遠遠低於國際上認可的經常項目差額佔GDP比重的合理標準,顯示我們經濟的對外平衡、國際收支狀況改善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效。 第二,我們要解決外匯儲備過多的問題,應該堅持雙管齊下,外匯儲備過多一方面體現在控制流量。要解決好流量,控制好收支平衡,主要措施就是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同時增加進口,促進跨境資金雙向有序的合理流動,完善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完善應對預案,我們既要預防資本大量流入帶來的衝擊,同時也要防範資本集中流出可能帶來的風險,要雙向監測預警,堅守住我們的防守底線。 另一方面就是盤活存量。我們有這麼大規模的外匯儲備,要完善大規模外匯儲備經營管理體制,按照我們提出來的16字方針,就是要“依法合規、有償使用、提高效益、有效監管”,我們有些涉外經濟領域的改革要和其他國內的改革協調配套,不可操之過急。還有就是在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時候,同時也要兼顧到我們的增長、就業、通脹這些目標,不可能就外匯談外匯,就平衡談平衡。再有,既然國際收支平衡還有一個國際金融問題,所以還受到外部環境的制約,外部環境發展變化對國際收支平衡演變也會帶來影響。所以在促進國際收支平衡這個問題上,既要有信心和勇氣,同時也要有耐心和毅力。 在談到如何更好地支持企業“走出去”時,黃國波説:首先,外匯管理局和國家宏觀部門一起積極促進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在基本平衡架構下,企業和各個投資主體以及消費群體會更多的對外開展投資和進口消費,那外匯更多的被實體經濟所使用。在這個基礎上,外匯局還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現在對企業“走出去”購匯方面沒有什麼政策障礙。這些年來,我們成立了委託貸款辦公室,對銀行的外匯資金不足給予了大力緩解,應該説提供了大力度的支持。通過國際收支更加平衡,通過人民幣更加均衡的波動這種宏觀環境,以及通過我們一些微觀政策的推進,比如資本項目進一步放鬆管制,比如説通過外匯儲備對銀行的外匯資金的支持,通過這些方面來更好地支持企業“走出去”。 黃國波最後説,“走出去”面對很多機會,企事業面對很多風險,所以將本求利,量力而行,權責清晰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國際市場上機會能不能把握,還要決定於你的資金成本,無成本、低成本的資金肯定是短缺的,而且無成本、低成本的資金也不利於公平競爭,可能會引起盲目競爭、惡性競爭的情況,這些對企業效益都不好。外匯支持企業“走出去”還是基於有效防範風險、責任主體明確這樣一個前提,還是要堅持市場化的運用。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