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州:200余“擺設井”起死回生 成抗旱有生力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14 10:06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武漢6月14日電(記者 袁志國)在商品糧生産基地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近幾年來連續乾旱,老百姓無水抗旱憂心不已,而國家資金投入建設的200余處機井、泵站卻悠閒地曬著太陽。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當地通過查擺問題,讓這些“擺設井”開始起死回生,成為今年抗旱的有生力量,群眾終於享受到實惠。 

惠農抗旱井“惹怒”老百姓

2013年,是襄州區連續乾旱的第4個年份。7月,峪山鎮袁店村的兩口機井竣工,但村主任羅言清高興不起來:一邊是水稻在幹死,一邊是機井不通電成了擺設,實在讓人鬧心!村裏老百姓也急了,打政府熱線投訴:井打好了,咋不出水呢?

襄州是湖北省産糧大縣,産量居全省前三位,但這裡也是有名的“旱包子”,抗旱是每年的頭等大事。據介紹,去年與抗旱用水有關的群眾上訪,全區發生了幾十起,其中井電不配套是一個突出問題。

為什麼會這樣?今年春節前後,當地組織調查小組逐村摸底,結果令人吃驚:機井與電力不配套的有149處,泵站與電力不配套的有52處,共影響全區10個鄉鎮20萬畝耕地,其中“擺設”最久的機井竟已有5年。區水利局局長林廣才説,上億元的資金不僅沒有發揮效益,而且造成負面影響,群眾認為是政府在搞形式主義,做個樣子罷了。

羅言清説:“去年大家都有怨氣,本來指望井水的,誰知道指望不上,水稻還是幹死了,這樣的擺設井不如不建。”

區委書記道歉:是我們官僚主義

據介紹,這些水利設施是襄州各部門通過多種渠道爭取的國家項目,涉及發改委、國土、財政等多個國家部委。林廣才説,這些遺留問題形成的原因比較複雜,包括項目預算資金不足、與供電部門溝通不夠等因素。

惠民工程變成了傷民心的工程,怎麼辦?區委書記王宇華説,我們的工作做得怎麼樣,一定要到田間地頭來檢驗。

很快,當地開始研究解決機井、泵站與電力不配套問題。在調研中,王宇華向村民道歉:“是我們官僚主義,與村鎮溝通不夠,工作做晚了!”今年4月,襄州區決定撥出2600萬元專項資金,分兩年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並要求今年解決的100處必須在夏收結束前完成。

當地供電部門迅速抽出三分之二的施工隊伍,開始進村架桿走線。34天后,這個困擾多年的“最後一公里”打通了。

糧食生産或迎來十一連增

這一次羅言清真的高興了,去年望著機井發愁,而現在卻完全不一樣。前幾天剛剛架設好的變壓器,離機井只有幾米之遙。推開井房房門,輕輕將電閘往上一推,轟鳴聲便響了起來,一股地下水流從管道中涌向灌溉渠。

機井通電後,袁店村已搶種了40多畝水稻。羅言請告訴記者,有了這股水,村裏很多田地可以不種玉米而改種水稻,水稻産量高,一畝收入有2000多元,但玉米只有700多元,效益相差很大。

根據氣象部門的預測,今年襄州仍將面臨乾旱少雨的天氣,目前全區8個大中型水庫中有3個乾枯(水位在死水位線下),131座小型水庫中60%以上乾枯,但當地表示今年有信心迎來糧食生産十一連增。

據介紹,除了100處機井、泵站的通電工程可以惠及數萬畝耕地外,今年襄州區還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灌溉渠淤積、失修等問題進行了治理。到目前,共投入1.45億元,組織勞力90萬人次,完成渠道疏浚清淤整治704公里、泵站機井維修301處等,通過這些農田水利工程,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萬畝,新增旱澇保豐收面積5萬畝,恢復灌溉面積10萬畝。

責任編輯: 盧靜娜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