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記者于文靜、劉羊旸) 全國夏糧收穫已過八成,農業部農情調度和專家分析,今年冬小麥繼續增産,單産創歷史新高,夏糧豐收已成定局。在我國水土資源日益趨緊的背景下,夏糧是如何在高起點上實現“十一連豐”的?豐收之後還將面臨哪些挑戰?記者17日採訪了有關專家和部門負責人。 光溫水匹配好主産區全面增産 記者從農業部了解到,今年夏糧播種面積預計4.15億畝,比上年增加100多萬畝,是産量的重要基礎。單産水平提高,據專家實地調查,小麥産量構成三因素兩增一減,即畝穗數、千粒重增加,穗粒數略減。同時,佔全國夏糧總産九成以上的主産區全面增産,11個小麥主産省區都反映夏糧是增産趨勢。 “今年夏糧生育期氣象條件總體較好,光溫水匹配是近幾年較好的一年。”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説,“麥收八、十、三場雨”基本到位,有利於小麥生長髮育和産量形成。各地反映,今年小麥灌漿期延長、灌漿充分,籽粒飽滿,加之夏收多為晴好天氣,品質非常好。 韓長賦表示,夏糧能在“十連增”的高起點上再獲豐收,得益於政策落實、指導服務和防災措施到位。國家繼續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中央財政在穩定增加“四補貼”的基礎上,專項安排39.1億元支持春耕生産,用於“一噴三防”、病蟲防控、抗旱保墑保苗等技術補助。大力開展高産創建和增産模式攻關,促進大面積均衡增産。 據了解,農業部門實施防災關口前移,大力推廣深松整地、播後鎮壓、澆越冬水等避災技術。針對4月中下旬江淮、黃淮等小麥抽穗揚花期出現連陰雨天氣情況,及早落實小麥赤霉病防控措施,有效遏制了病害暴發。 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站上新平臺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今年夏糧生産也呈現一些新特點。和去年全局豐收、局部出現明顯減産不同,今年是全面豐收,並且小麥品質普遍較好。在生産過程中,各地更加重視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例如在華北等一些水資源稀缺的地方,小麥種植有進有退,通過在資源較好的主産區提高單産、在水資源稀缺地區退出小麥種植,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表示,夏糧“十一連豐”,表明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確實站上了一個新的平臺,以跨區機械化收割為代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與小規模家庭農業相結合仍有強大的生命力。 “國家確定了糧食安全新戰略,明確口糧要絕對安全,夏糧主要是小麥,‘十一連豐’對於口糧絕對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有著重要意義。尤其是在去年小麥局部減産背景下,今年的豐收對於平衡小麥供求關係,補充庫存有積極意義。”李國祥説。 專家們指出,夏糧“十一連豐”是當前國民經濟發展的突出亮點,對鞏固國民經濟發展基礎有重要意義,也證明了多年來我國採取的一系列的惠農政策,包括補貼、價格政策、科技支撐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後應繼續堅持和完善對農業的扶持政策。 糧食生産的可持續性面臨多重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糧食生産的可持續性面臨很大挑戰。”葉興慶説,一方面資源環境已繃得很緊,需要轉變發展方式,那些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來的産能要逐步退出;另一方面,生産成本不斷上升,與進口糧食的競爭能力不斷下降。 葉興慶表示,國內增産與進口增加同時並存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我國的價格優勢已經喪失。目前來看,國內産能是夠的,小麥進口增加是因為進口有利可圖,導致的結果是國內庫存增加。“這警示我們,糧食價格形成機制需要進一步市場化。” 李國祥指出,越是形勢好的時候,越要警惕放鬆糧食生産問題。當前,一些人認為糧食已經很多,“只在口頭上重視糧食生産”,一些麥地出現非糧化生産。必須提高警惕,糧食安全這根弦不能松。中國人口眾多,不可能依靠端著飯碗到國際市場上找糧吃、買糧吃,糧食安全必須高水平保障。 對於豐收後還有哪些問題值得關注,專家們指出,我國小麥平均單産和高産的水平之間還有很大差距,今後要突出重視中低産田的改造,改變過去發展方式,不過多依賴化肥,要靠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品種改良、測土配方和施用有機肥等方式,將中低産田改造成高標準農田,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同時,更加著眼市場,從關注産量到關注消費、市場的需要,促進小麥品種的多元化生産。著力理順價格機制,完善最低收購價等制度。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