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合作、和諧——總理“海洋觀”彰顯大國風範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21 22:36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體: 打印本頁

    6月2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雅典與希臘總理薩馬拉斯共同出席中希海洋合作論壇併發表演講。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當地時間6月20日在雅典與希臘總理薩馬拉斯共同出席中希海洋合作論壇,併發表了題為《努力建設和平合作和諧之海》的演講。

    在演講中,李克強總理用家喻戶曉的典故生動回顧了中希兩國的航海史,以及在此過程中為海洋事業和國際交往所作的貢獻。從春秋時期齊景公的海上旅行到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擁有漫長海岸線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不折不扣的海洋大國。不僅如此,具有海上導航性質的“牽星術”、精工細作的航海圖等技術工具的發明創造,由秦漢至唐宋“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以及歷朝歷代各式海上船艦的建造,也都足以證明中國亦曾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強國。

    但毋庸諱言的是,從明朝開始實行的海禁到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海外貿易受到極大束縛,海洋事業的發展遭受沉重打擊。東方巨龍就此困于淺水,最終西方列強從海上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歷史的慘痛教訓向我們深刻揭示了“向海而興,背海而衰”的發展規律,國力的此消彼長往往與這片大海休戚相關。

    儘管歷經苦難和曲折,中華民族始終沒有放棄對海洋的熱愛和憧憬。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顯著提升,東方大國再次昂首闊步,走向深海。黨和政府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發展海洋事業,維護海洋權益。不論是沿海城市的率先開放,與他國大力發展海路經貿往來,還是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建設海上國防力量,中國始終體現出不卑不亢、包容互惠、公正負責的大國風範。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演講中所説,中國作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締約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決反對海洋霸權,致力於在尊重史實和國際法基礎上,以當事方直接對話談判解決海洋爭端和糾紛。面對各種威脅與挑戰,中國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並以開放合作的姿態,與有關國家共建和平安寧的海洋新秩序。由此可見,中國在國際海洋事務中立場堅定,觀點鮮明,正氣凜然。

    對於海上經貿合作和資源開發,李克強總理指出,構成全球經濟一體化大通道的海上貿易是國際貿易最活躍的部分,佔地球面積70%的海洋承載著世界經濟發展與合作共贏的希望,形象地闡明了海洋合作對於世界發展繁榮的重要性。相信不僅是與中國遠隔重洋的歐洲夥伴,近在咫尺的亞洲鄰國也應感同身受。從“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主張的提出,到《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等文件的簽署,面對領海分歧和資源競爭,中國長期以來本著顧全大局、積極務實、發展優先的理念,與有關國家加強溝通交流,增進政治互信,在捍衛自身主權、安全、領土完整,尊重各國核心利益的前提下,發展互惠合作,共同開發利用。中國的氣度和魄力,為擴大國際海洋合作,促進世界共同繁榮,創造人類未來福祉做出了表率。

    能力越強,責任就越大。今天的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不忘維護海洋生態平衡,保護海洋環境,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美麗、富庶之海,實現海洋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白皮書提出,中國必須把海洋的開發和保護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多年以來,中國在制定《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進行科研實踐和海洋教育、開展國際合作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正呼應了李克強總理“共建和諧之海”的倡議。

    大海可以給漁民帶來豐收的喜悅,大海可以給詩人帶來創作的靈感,大海可以給今天的中國和世界帶來什麼?撫今追昔,展望未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悄然奠基,新的鑽井平臺開始緊張作業,遼寧號航空母艦正在破浪前行……當代中國的“海洋觀”,尤如一位歷經滄桑、博聞練達的智者面向大海,極目遠眺,做出一番高瞻遠矚、意味深長的表達。(穆淼)

責任編輯: 于衛亞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