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增大,從中央到地方都開始行動起來,無論是中央連續“微刺激”,還是地方鞏固外貿、擴大投資都在傳遞積極信號:政府會有所作為,確保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正在外界憂慮中國經濟放緩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幾天前在英國智庫講話時給出了堅定的回答: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 如何避免“硬著陸”?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經濟學部副主任劉樹成日前對媒體表示,為擺脫“經濟增速下滑—微刺激—小幅反彈—再下滑”的循環圈,避免年年打“下限保衛戰”,就要改革宏觀調控方式。第一,改革宏觀調控思維方式:由守住下限,到把握中線;第二,改革宏觀調控工作方式:由應急式的項目應對,到中長期的總體應對。 我們贊同這樣的觀點,刺激經濟可以取法其中。古語雲:“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李克強提出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宏觀調控要有定力,不會採取所謂大規模刺激政策,這是合乎經濟規律的上策做法。 由於“合理區間”是要求經濟增長的下限不低於7.5%,保證充分就業的增長,並使得CPI增長上限不越過3.5%,讓人民生活不受大的影響。不過,這也使得一些地方在理解和執行相關政策時,政府只瞄準增長下限,“有所作為”就顯得不足。比如,今年一季度,竟有30個省份經濟增速不及年度增長目標,這背後顯然有增加“作為”的空間。 換句話説,保證經濟增長不低於7.5%的下限,並不意味著只採取達到這一目標的舉措。由於政策往往會有滯後效應,國際形勢也有不可控因素,再加上經濟下滑本身具有慣性,為了避免經濟工作陷於被動,可以把宏觀調控、刺激政策的定位從保“下限”拉到護“中線”,這樣取法其中至少有三大益處。 首先,取法其中能使經濟工作化被動為主動,避免年年都打“下限保衛戰”。比如,近幾個月來保“下限”密集推出“微刺激”政策,日前公佈的宏觀經濟數據表現較好,尤其是“克強指數”三大指標都有所回升,這讓市場感受到些許暖意。但問題也在於,“微刺激”措施的效力消失,到明年初,經濟可能會再度承受下行壓力,這就意味著又得打“下限保衛戰”。由於社會聚焦于“下限”,而目標也瞄準“下限”,從容推進工作的迴旋餘地就會受限制,不如取法其中,這樣就容易保持定力。 其次,取法其中可以穩定市場預期,還能提振市場信心。由於此前三十多年高速增長的歷史,國內外看待中國經濟增長往往持舊有的參照係,儘管當前的經濟增速依然可以笑傲全球,但是對市場信心的影響則變得微妙。尤其是在遭遇國際經濟危機或者國內自然災害之時,這種信心難免變得脆弱,而採取“微刺激”所形成的“正能量”也不太穩定。就像股票熊市裏,哪怕出臺利好政策,也容易引發“利好出盡”的不安。如能取法其中,就能大幅提升市場信心、穩定市場預期,人們憧憬著經濟向好,就會積極投資、放心消費,進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再次,取法其中還有利於轉方式、調結構,可以營造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環境。過去,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問題是經常衝出上限——經濟過熱以及通脹過快,這當然不利於轉方式和調結構,中央和地方都不得不啟動“降溫”手段。如今,經濟情形已經發生變化,中國從過去防過熱到防失速。經濟增長滑出下限或者長期在下限邊緣遊走,這也不利於轉方式和調結構。如能取法其中,既能維持居民收入、國家財政收入、企業利潤收入的平穩增長,也能為企業轉方式、産業調結構創造一個相對從容的空間。 當然,取法其中促成刺激政策加碼並不意味著由“微刺激”變身“強刺激”,我們只是強調主動挖掘發展的潛力,維護經濟增長的中速和“中線”。正如李克強此前所言,“堅持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動力、向惠民生要動力,發揮政策疊加效應。”對於各地和各級官員而言,這就意味著把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實到位,讓市場享受到改革紅利,這樣的取法其中才是中國的“上上策”。(田享華)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