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取得突破 水下10米可種樹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23 09:00 來源: 重慶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6月22日,記者從市林業局獲悉,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取得重大突破,經過多年的觀察和試驗,重慶市實施的國家公益性行業專項“三峽庫區流域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已篩選出17種木本和草本類植物,可分別在水下10米和30米種植,即使水淹半年仍可存活。未來,重慶市將在消落帶治理中,逐步推廣這一科技成果。

    “三峽庫區消落帶的治理是一個世界級難題。”市林業局科技處處長李輝乾介紹,三峽庫區145至175米水位的漲跌,導致庫岸形成30米左右的消落帶,由於長期的沖刷和水淹,消落帶區域原本的植物逐漸死亡消失,造成大量泥土裸露,水土流失嚴重。為了保護庫區生態環境,近年來,重慶市加大了庫區消落帶的治理,開展了10余個科研項目,集中對庫岸生態系統修復與重建、退化林業生態系統修復等進行攻關。

    “通過多年的試驗,在消落帶植物的篩選和群落構建上,我們取得了重大突破。”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西南大學教授李昌曉説,項目從2010年起開始實施,前期主要是在實驗室進行品種篩選,然後到野外試驗。最終,篩選出池杉、落葉杉、立柳、南川柳、濕地松、楓楊6種喬木,中華蚊母、秋華柳、小梾木3種灌木,卡開蘆、小巴茅、蘆竹、香根草4種高草,以及扁穗牛鞭草、狗牙根、香附子、塊莖苔草4種低草。

    “這些植物之所以耐淹,是由其生理特性決定的。”李昌曉説,篩選出耐淹植物僅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要在消落帶構建起合理穩定的植物群落,不然極有可能造成生態災害。從2012年開始,在野外消落帶的試驗中,他們分別用篩選出的木本和草本植物,進行了穩定的植物群落構建。

    在165米至175米這10米落差內,栽種了100畝左右的喬木和灌木。通過3年的水淹試驗,存活率達95%,並由最初的1米左右的高度,生長至現今的3米左右。而在145米至165米這個範圍內,由於喬木灌木已無法存活,故而栽植了近200畝牛鞭草、狗牙根等草本植物,經過3年的水淹試驗,存活率也達到90%,其主莖也由10厘米生長到50厘米左右。

    目前,這一科研成果已通過國家林業局專家組的驗收,明年,項目組將擴大試驗範圍,並逐步在庫區適宜區域進行推廣。(記者 王翔)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