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八個崗位爭搶一個畢業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24 16:27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杭州6月24日電(記者 方益波、余靖靜)2014年號稱大學生“史上最難就業年”。然而記者在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採訪時發現,憑藉全國獨有的“校企共同體”模式,這裡的畢業生不僅不愁就業,而且能實現“體面就業”。

八個崗位爭搶一個畢業生,學生充分就業更要“體面就業”

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普遍低迷,然而杭職院畢業生並不愁就業——全校有2744名畢業生,從去年10月至今到校招聘崗約2.3萬個,是畢業生數的8倍多。

在過去六年,每年到杭職院招聘的崗位數量都在20000個以上,是畢業生數的6至7倍,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都在97%以上。據調查,杭職院2011屆畢業生一年後的平均薪水為2778.3元,高於全省高職高專院校的平均水平(2713.4元);畢業生享受到社保待遇的比例為81.8%,也高於全省高職高專院校的平均水平(79.9%)。

多家用人單位反映,杭職院的畢業生綜合素質高,不僅首崗適應快,而且多崗遷移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如2008屆數控技術專業畢業生徐金泉畢業後進入全球三大數控機床生産商之一的企業,工作出色,連續幾年被授予“績優人員”,企業負責人説,像徐金泉這樣的學生,多少我都要。

創新“校企共同體”模式:把專業辦在龍頭企業的興奮點上

大學生就業難只是個表象,決定因素是前段的人才培養質量,在於高校培養的學生是不是社會所需要的。

杭職院院長葉鑒銘説,學校要培養什麼樣的人,不是學校的老師和專業負責人最清楚,而是作為用人單位的企業最清楚;每個專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等也不是掌握在學校手裏,而在處於市場最前端的龍頭企業手裏。

杭職院因而提出了校企共同體的“企業主體、學校主導”模式,杭職院共設8個學院,7個是和專業內的龍頭企業合辦,將專業方向精準定位在“急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有些企業本來對合作沒有興趣,但一聽説我們想設置的專業都是企業及業內稀缺的,態度立刻轉變。”杭職院教務處處長陳加明説。

2008年,學校敲掉了2萬多平方米的教室,建成了一個個實訓車間、教學工廠。作為“校企共同體”實體的多個二級學院相繼落地。這些學院既是學校的二級學院,又是這些龍頭企業的二級部門,在人才培養上具有優先選擇權,因此企業願意拿出人、財以及最好的資源。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熟悉或掌握了龍頭企業崗位的工作任務和工作能力,無論畢業後是否在相關企業中就業,都具有很高的就業競爭力。

友嘉機電學院是杭職院第一個校企共同體。友嘉實業集團在杭企業培訓中心整體遷入學校,目前投入設備約2000萬元,數十位企業技師常駐學校全程參與教學。

達利女裝學院院長由達利集團總裁兼任,除了派人、更新設備,企業每年劃撥100萬元用於學院建設,同時還聯合8家在杭知名女裝企業開發“服裝製版師崗位技能證書”,拿到該證書的學生有優先被錄用權,且報酬高於同崗人員一級。

高校的自我革新:就業是第一市場

杭職院黨委書記安蓉泉説,高校面臨的大環境差不多,只有具備強烈的“自我革新”的意識和能力,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據介紹,近五六年,杭職院撤銷了定位不清或與産業接軌不緊密的10個專業,增設了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産業結構升級和企業需求的新專業,專業總數從36個減少到27個。

安蓉泉説,學校專業的縮減和調整,直接事關老師。但學校首先要向學生負責。在我們學校,招生市場要服從就業市場,就業市場是第一市場。

目前杭職院教師超過500人,有一半來自企業。為幫助高校原先熟悉理論教學的教師轉型,杭職院規定老師要“走出教材、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必須具備兩個經歷,其一是企業經歷,明確專業教師3年內必須有不少於半年到企業一線實踐的經歷;其二是學生工作經歷,專任教師必須擔任學生工作兩年以上。

青年教師吳曉蘇曾花整半年時間吃住在企業,整天與工人們一起泡在車間。他帶回來的是一套完整的人才培養方案,“一開始對有些新概念的接受確實很痛苦,但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僅知道了專業人才需求的情況,而且了解了整個數控機床行業的發展情況。”

責任編輯: 楊磊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