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之變—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意見實施兩週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29 21:18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贛南之變——寫在國務院《關於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實施兩週年

    江西省興國縣埠頭鄉銘恩新村,胡世瑞老漢在自家新房前留影(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週密 攝

    新華社贛州6月29日電(記者 陳建華 賴星 張卉)6月的贛南,陽光溫情而耀眼。

    鄉村馬路兩旁的水稻趁機吸收天光的亮,過些日子,它們就將結出豐碩的果實。

    在《關於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實施兩週年之際,我們再次走進贛南,探尋發生在這片紅土之上的振興之旅。

    穿行在青山逶迤的田疇,駐足於生機盎然的村落,觸摸著老區兒女感恩奮進的心脈,我們感受到的,卻是比這個夏天還溫暖的熱度。

    贛南變了。

    江西興國縣埠頭鄉銘恩新村,一對留守兒童姐弟通過村裏專門提供的電腦與遠在廣東的父母進行視頻聊天(6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週密 攝

    “銘恩新村”的由來

    胡世瑞近30年的全部記憶,和眼前這爿行將消失的老屋緊緊相連。

    通往老屋的路雜草纏腳,昏黃的土坯墻體被風雨侵蝕得搖搖欲墜,漆黑的屋裏瀰漫著一股霉味,以及觸手可及的蚊蠅……

    “這裡是我以前的家。”65歲的老胡用手比劃著説,這是第四次倒房時留下的,一年半前他一家四口就住在這兒。

    如今,住在銘恩新村兩層別墅式的新房內,老胡感慨萬千,“做四次房倒四次房,今天終於住進新樓房。”閒來無事間,他便揮毫潑墨創作書法,怡然自得。

    2012年,老胡所在的興國縣埠頭鄉決定選址再造一座新村,作為土坯房改造戶安置點,將集中安置309戶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戶,分三期完成,新居民來自埠頭鄉河東片區的四個村子。

    於是,四個村子的鄉親們湊在一塊,商量著要為自己的新家取個如意的名字。

    垓上村和楓林村村民認為,村民大多來自垓上、楓林,就叫垓上或楓林新村吧。

    “不成,不成,你這是大村欺負小村。”來自小村的人表示反對。

    草坪新村、垓上新村……一一被否決。村民意見相持不下。

    “有了《若干意見》,才有了我們的村子,就叫若干意見新村怎麼樣,這可不偏袒誰。”胡世瑞張口打破僵局。

    眾人一聽這名字聞所未聞,都沒忍住,大笑起來。

    “新村建設後,我們世世代代都在這居住,那就應世世代代記住黨的恩情。”一個有文化的後生提議,叫“銘恩新村”怎麼樣?

    一片叫好,全體通過。此後,鄉親們將“銘恩新村”四個大字鐫刻在村頭的一塊大石頭上。

    兩年前的贛南農村,有69.5萬戶農民住在像胡世瑞這樣的危舊土坯房裏。

    贛南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由於種種原因,經濟發展仍然滯後,人民生活仍然比較困難。據統計,2012年,全市中小學校舍缺口182.4萬平方米,危舊土坯房286.62萬平方米;有223.8萬人未解決飲水安全問題;全市215個村、18.65萬戶收看不到電視;有175個村不通電,7.1萬戶用不上電。全市有215.46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29.9%,高出全國16.5個百分點。

    為了儘快改變“共和國搖籃”贛南老區的貧困面貌,確保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關於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

    “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解決突出民生問題成為蘇區振興發展的突破口。

    兩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贛南聚民心民力,謀振興宏圖:

    ——40余萬戶危舊土坯房改造戶住進安居房,2014年全市將完成剩餘部分改造;

    ——184萬村民喝上放心水,今年年底前,全市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將得到基本解決;

    ——7.1萬戶不通電山區居民用上了電,35萬“低電壓”農戶用上穩壓電……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兩年來,贛州市用於改善民生的資金達500億元,佔全市財政支出的近60%。

    後半夜的贛南,天上明月一輪,像是被拴在老鄉家的屋頂之上。月色下,琉璃瓦片閃著瑩瑩的光,露天天臺泛著暖暖的黃。老鄉們都已睡下,老區振興發展的種子或已在他們靜謐的夢中脫殼吐芳,拔節而長……

    江西興國縣埠頭鄉銘恩新村,第二期新村住房正在建設中(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週密 攝

    楊閩輝夫婦的小康夢

    “我準備開一家油畫店。”我們見到楊閩輝時,夫婦倆正忙著把從深圳大芬村批發來的油畫搬進家中。

    楊閩輝一家住在銘恩新村7棟701號樓,家中墻壁上挂著大大小小的油畫。他和妻子剛從深圳辭職回家,目前正在縣城尋找合適的店面。

    34歲的楊閩輝對贛南農村的貧窮有著獨特而深刻的記憶。15年前,踏足深圳時的他曾想,自己這輩子都不會回到這裡。

    故土難離。看到家鄉這幾年發生的變化,楊閩輝夫婦按捺不住興奮,決心返鄉創業,尋找新的機遇。“咱們縣經濟發展了,大家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文化消費需求也將會增多。”他並不愁自己的油畫沒有銷路。

    土地流轉出去也意味著一家人已不靠務農為生。楊閩輝的父親楊成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自己種地,家中的4畝土地只夠糊口,流轉出去的話,每年能給家裏帶來3000多元的土地租金,自己在農業基地打工還可以每天掙得80元。

    銘恩新村的村民們在致富增收上多了很多新路子,不少和楊閩輝家一樣的年輕人回到了家鄉,有的在縣城工業園辦起了自己的工廠,有的在那裏當起了工人。據統計,去年,贛州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突破6000元大關,同比增長13.3%,增速由全省末位前移至第一位,創近9年來新高。

    《若干意見》啟動以來,中央和省配套政策密集出臺。39個國家部委對口支援贛州18個縣(市、區),已有32個部委出臺對口支援方案或意見。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使贛南成為一個巨大的“興業場”。

    “根據《若干意見》,贛州市將全面執行西部大開發政策,鼓勵類産業能享受到所得稅15%的優惠稅率,進口自用設備也可免徵關稅。”中國汽車零部件工業公司贛州産業基地副總經理郭鵬鹍説,這是公司落戶贛州的主要原因。

    家底日漸厚實的贛南也告別了過去産業發展上的“小打小鬧”。兩年間,贛州先後引進包括中汽零贛州基地項目在內的6個超百億元的項目,而在2012年之前,這一數字還是零。

    龍南、瑞金經濟技術開發區先後獲批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贛南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中國(贛州)稀土産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國家臍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離子型稀土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獲國家相關部委批准;

    章康新區、贛州綜合保稅區、瑞興于經濟振興實驗區等9個區域發展平臺的建設正在加速推進。

    《若干意見》為贛南構築的“政策洼地”效應,正使這裡成為“中部的西部”“老區的特區”。各類生産要素的快速聚集將使這裡成為全國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一極。

    數字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贛州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快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和周邊四省八市,其中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3.3%,財政支出總量超過103億元,兩者皆為全省第一。目前,全市人均生産總值突破3000美元;財政總收入、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均實現“三年翻番”。

    重大機遇相互疊加,利好政策接踵而至。為了和全國人民同圓小康夢,贛南老區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前行,她不但要跑贏過去的自己,還要趕上跑在她前面的左鄰右舍。

    一位女工在江西興國縣城一家為國際品牌代工的製衣廠工作,據統計,贛州市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突破6000元大關,同比增長13.3%,增速由全省末位前移至第一位(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週密 攝

    書記的微信群

    “文清書記,謝謝您加入我的微信,歡迎您。”

    “小劉好!有事可以常聯絡。”

    “感謝您對我的關心,感謝文清書記安排了我的工作。”

    “現在大家都很喜歡你,希望你好好工作,好好照顧家裏,多做好事。”

    劉見華是贛州市委書記史文清的二十戶重點聯絡對象之一,這是她與史文清的一段微信對話。

    劉見華的家是遠近皆知的困難戶。她曾是棄嬰,19年前被養父劉揚泉撿回家,兩人相依為命。過去的17年,劉見華幾乎沒有出過家門,長期禁閉在自己的世界裏,一度被村民視為“智障兒”。

    “晚上一下雨屋頂就嘩啦啦漏水,誰也不敢睡,就怕屋頂和墻壁砸下來,再也醒不過來……”她描述著住在土坯房時的情景。

    回憶是一種淡淡的痛,微笑裏有最厚重的力量。記者問她的每一個問題,她都笑著回答,開心時眼睛瞇成一條線。

    《若干意見》出臺後,贛州市以“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工作為抓手,確保市、縣、鄉級的每位幹部都參與聯絡服務群眾,每戶群眾都有幹部聯絡服務,以保證《若干意見》的更好實施。

    在銘恩新村,我們看到,每家每戶的門前都張貼有一個聯絡服務牌,上面清楚地寫著戶主的名字以及與之結對服務的幹部的姓名、單位、職務、電話等信息。為了工作方便,很多“三送”幹部還和他們的聯絡對象建立了微信群。

    村民謝招湖説,現在我們和“三送”幹部就跟兄弟一樣。

    “這些領導幹部的手機打得通?”

    “當然通啦,但在報紙上看到領導都這麼忙,不能總打擾他們。”謝招湖呵呵笑著。

    “挂點幹部經常來嗎?”

    謝招湖掰著手指數了數:“今年,文清書記就來過6次。縣裏和鄉里的幹部來的次數就數不清了。”

    沒有一種根基,比紮根於人民更堅實;沒有一種力量,比從群眾中汲取更強大。

    在“共和國搖籃”瑞金市,在紅軍長征出發地于都縣,在蘇區時期被毛澤東同志譽為創造了“第一等工作”的興國縣,在遼闊的章江、貢水之間,我們看到,贛州市9.3萬名機關幹部走出大門,走進全市228萬戶群眾的家中,結對幫扶,共圖振興。

    今天,在紅土之上,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盪漾在百姓臉上的歡顏,我們感受到的,是那悄然歸來的魚水之情。

    一片枯黃的田野,終於等來草木青青。銘恩新村就像一個窗口,折射出贛南3.94萬平方公里的變遷,昭示著這片廣袤土地的美好明天。

責任編輯: 穆淼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