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載入城市發展史冊的喜訊振奮島城:全國第九個國家級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正式獲批,青島在國家整體發展佈局中的戰略地位得到進一步強化,城市發展登上更高平臺。而在此之前,一系列“大事件”次第登場,舉世矚目:4月22日,中國海軍首次承辦的西太平洋海軍論壇亮劍青島;4月25日,世界園藝博覽會盛裝開場;5月17日,APEC貿易部長會議和第二次高官會議隆重舉行…… 峰會接踵,捷報頻傳,寫照的是青島城市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新提升,而建設“國際灣區都市”的青島夢想,也順理成章照進了現實。 對“國際灣區都市”,青島這樣表述:充分依託世界級灣區資源,對標同處北緯36度線的美國舊金山、日本東京、韓國釜山等世界知名灣區城市,建設與海洋強國戰略相匹配的國際化城市,力爭到2030年國際化達到迪拜級水平。 “國際灣區都市”的宏偉目標,為解讀青島近年來的發展提供了貼切角度。正如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李群所總結:“國際灣區都市”是2010年以來青島“世界眼光、國際標準、本土優勢”指導思想和發展成果的必然落腳點。正是近年來青島推進城市轉型、産業升級、全面改革開放帶來的城市實力躍升,為“國際灣區都市”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它也是新起點、新昇華:青島將更自覺地在全球座標體系中尋求更大突破、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好地發揮領頭雁、火車頭的作用,為山東省、全國作出更大貢獻。 開啟都市之大 將陸地和海域全部納入規劃範圍,形成東岸老城區,西岸、北岸新城區的品字狀分佈格局,海灣型大都市框架破殼而出 “大青島”城市格局橫空出世,是近年來青島給人最具衝擊力的第一印象。從這個意義上講,“國際灣區都市”對城市發展格局的定位,最直觀地體現了世界眼光與本土優勢的結合,是青島近年來尋求城市“蝶變”的精髓所在、點睛之筆—— 以世界眼光觀照:橫穿膠州灣的北緯36度線,是一條“含金量”極高的線。線周圍,分佈著全球最著名的四大灣區城市:美國舊金山和紐約、日本東京、韓國釜山。靠海而生,憑灣而興,是它們向青島昭示的美好圖景。以東京為例,僅東京灣100千米海岸線的臨港經濟帶,即貢獻了日本1/3的經濟總量。 而結合青島的本土優勢,不難生發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氣:青島陸域面積12000平方公里,置之於國內各大都市都不遑多讓;膠州灣水域面積362平方公里,資源一流,潛力巨大,出色的港航能力舉世矚目。海洋科研大學院所雲集,讓諸多國際知名灣區都市望其項背。 2011年以來,正是著眼于爭勝全球的出發點,青島邀請劉太格、吳良鏞等大師密切參與,啟動了新一輪全域城市發展空間戰略規劃,在城市歷史上首次搭建起海灣型大都市的整體框架:遵循“全域統籌、三城聯動、軸帶展開、生態間隔、組團發展”的理念,將11282平方公里陸地和12200平方公里海域全部納入規劃範圍,形成東岸老城區,西岸、北岸新城區的“品”字狀分佈格局,海灣型大都市框架破殼而出。隨著膠州灣變身“內湖”,青島開啟了“都市”之大,在歷史上首次具備了世界知名大城市品格。 綱舉而目張。“大青島“框架的確立和實施,給城市帶來的巨變迅疾而有力,短短幾年間,城市面貌破繭成蝶—— 整體佈局。圍繞膠州灣的都市核心區,10個外圍次中心城市和新城組團、50個左右重點小城鎮和1000個左右新型農村社區依次展開,全新城鎮體系有序建設。 城市輻射。啟動對青島“母親河”大沽河規模宏大的綜合整治行動,進而以大沽河為中軸,濱海藍色經濟發展帶、青煙威綜合發展帶和濟濰青綜合發展帶三帶展開,南接魯南、聯結長三角,北接膠東半島、融入環渤海,向西對接魯中魯西,城市輻射服務能力空前強化。 城市基礎設施。以“一環四放射”為基本構架,統籌建設全域範圍內城際鐵路、快速軌道和交通樞紐:“橋隧時代”“地鐵時代”相繼到來;鐵路客運北站、青榮城際鐵路、海青鐵路建設高歌猛進,青島港躋身世界十大港口,青島機場跨入“千萬機場”行列;經過艱苦努力,可與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比肩的膠東國際機場規劃選址塵埃落定,20多年的城市夢想一朝成真……東北亞國際航運綜合樞紐雛勢初現,為國際大都市構建起強健筋骨。 最重要的是,“大青島”帶來的空間資源的充分利用,直接引發了城市生産力的強力噴發:以藍色矽谷核心區、西海岸新區和紅島經濟區三大新發展區域為例,去年合計實現海洋生産總值516.8億元,佔全市的39.3%,為青島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極。而僅僅西海岸新區,就擔負著在不久將來“再建一個新青島”的重大使命,能夠成功獲批國家級新區,亦可謂功到自然成。 這種強力釋放,不僅利在眼前,更功在長遠。近兩年,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與國內同類城市相比較,青島卻“逆襲”意味明顯:2013年,固定資産投資完成5027.9億元,增長21.1%,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穩居次席。今年一季度,全市實際到賬外資9.02億美元,增長20.2%,躍至15個副省級城市之首。 成就都市之強 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精耕深藍,力爭建成面向國際的財富管理中心城市,初步實現“製造青島”向“服務青島”的轉型 産業是城市的命脈。任何一個城市發展目標的確立,都必須將經濟結構、産業結構的調整居於中心位置。近年來,青島“世界眼光、國際標準、本土優勢”的産業發展要求,必然落腳到圍繞海灣、海島、海岸線、陸地等空間資源的充分利用與開發上,與環灣型國際都市的建設目標相得益彰。 不久前,我國首艘深水鋪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從青島海西灣揚帆起航,在荔灣3-1氣田與我國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海洋石油981”勝利會合,實現在南海的深水作業。 “‘海洋石油201’是我國海洋石油工業‘深水戰略’的又一實質性成果。”參與“海洋石油201”建造的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寶潔説,這是世界上第一艘同時具備3000米級深水鋪管能力、4000噸級重型起重能力和DP-3級動力定位能力的深水鋪管起重船。它的投入使用,大大推動我國海洋能源開發從淺海走向深海。 精耕深藍,是青島市“藍色跨越”的一個縮影。青島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新起認為,十八大“建設海洋強國”的部署和山東省藍色戰略的實施,加之灣區得天獨厚的天賦異稟,是青島最大的本土優勢。正是立足這樣的高度,青島將“藍色引領”作為城市爭勝於國際名城的重要戰略取向,經濟“底色”走向濃重的深藍。 在青島的理解中,海洋科研優勢,使青島甚至與舊金山、東京和悉尼相較也佔有先機。因此,青島藍色戰略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一開始就具備恢宏的國際視野,具備爭勝全球的雄心壯志。作為近年來全市重大戰略的藍色矽谷的打造,可作最好注腳:2011年,青島全面啟動藍色矽谷建設戰略,在即墨鰲山衛拉開了建設世界級海洋科研中心的帷幕。幾年下來,這個幾年前還不為人知的小鎮,迅速崛起為我國海洋科研淵藪,幾十個國字號研究院所和大學相繼入駐;世界第七大海洋實驗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投入運營;身為“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母港的國家深海基地,正在建設世界第五大深海基地……市藍辦主任任振剛稱,這裡將建成全球最重要的海洋科技中心,成為青島藍色經濟發展的“高性能發動機”。 搶佔藍色産業制高點,青島的産業競爭力得到迅速提升。以全市四大優勢藍色産業為例,水産種苗和水産品加工,“黃海1號”中國對蝦等9個新品種培育成功,水産品加工出口額佔山東省的35%、全國的8%;海洋生物醫藥,形成産值過億元的海洋生物醫藥企業10多家,多個海洋類新藥取得一類新藥證書;海洋新材料,建成總體配套的艦船塗料研製生産線,産品佔全國軍用市場份額的60%,海藻纖維、海洋高分子材料等新材料勢頭迅猛;船舶和海工裝備,我國第一套自行研製設計生産的船舶壓載水管理系統首裝遠洋油船,國內首艘300米飽和潛水母船完工並投入使用……近幾年,青島藍色産業一直保持著近20%的高速增長,到2020年,海洋經濟生産總值佔比將四分天下有其一。 服務業發展水平,決定著城市融入全球城市體系、分享國際分工利益的能力。縱觀國際大都市的發展歷程,産業結構“軟化”是其共同路徑。從這個角度看,這是青島“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對照下最刺目的短板。市發改委《青島建設國際城市標準與發展戰略研究》直指軟肋:以國際化都市所應有的最低標準,青島服務業佔比也相差10個百分點以上。正視差距,是為了奮起直追。近年來,青島産業升級的力度增大,以服務業為主的産業結構體系初見端倪。 今年2月,開春見喜:《青島市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獲國家正式批復,這標誌著青島市承擔起中國財富管理先行先試的歷史使命。根據規劃,試驗區將探索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財富管理體系,力爭將青島建設成為面向國際的財富管理中心城市。 “試驗區花落青島,是對青島全力推進金融業發展的回報。”青島金融辦主任白光昭告訴記者,此前,青島已連續3年召開全市金融工作會議,作為行業性會議,開會頻次之高、規格之高,史上未有。2013年,青島頒布實施了金融發展促進條例,成為繼上海、深圳之後第三個出臺地方性金融法規的城市。在“舉全市之力”的推動下,近兩年金融業一路高歌:2013年,全市新引進德意志銀行等金融機構15家,金融業增加值增長16.1%,實現了本外幣存貸款規模首次山東省第一、金融業增加值增速全市各行業第一。金融業後來居上,躋身支柱産業行列。 觀察近兩年青島各行業發展,不難發現,增速居前列的,幾乎都是服務業:除了金融,去年的港口吞吐量、航空旅客吞吐量分別增長10.4%、15.2%;旅遊業總收入增長16.1%,服務外包、文化産業銜枚疾進……近3年間,青島市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由45.4%升至50%以上,在全市經濟中首唱主角。按當前發展勢頭,到2016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佔比將達53%,初步實現“製造青島”向“服務青島”的轉變。 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是現階段經濟發展主題,對於立志在全球産業體系中爭奪高端分工的青島更是如此。近年來,圍繞産業佈局優化和傳統産業改造升級,青島頻頻打出組合拳:啟動城市歷史上最大的老城區企業搬遷行動,截至目前,全市列入搬遷計劃的110家老企業中,已有90余家啟動搬遷,到2016年將全部完成搬遷、轉型或關停,青島工業因此將全面“變臉”;以化解産能過剩為突破口,培育十條工業千億級産業鏈,目前,産值已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75.4%;以創新驅動推動提質增效:2013年,累計投用孵化器320萬平米;引進各類人才11.5萬人,增長22.5%,發明專利申請量增長172%,授權量增長26.5%,增幅均居副省級城市首位。 倒逼改革開放 最大限度與國際標準接軌,敢啃硬骨頭,成為全國同類城市中行政審批項目最少、行政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行政過程最透明的城市 青島發改委《青島建設國際城市標準與發展戰略研究》,逐條列出了國際化城市的標準及其差距,青島建設國際化都市的戰略選擇與行動計劃歷歷在目。 回顧近年來的青島發展,不難得出結論:與“世界眼光、國際標準、本土優勢”指導思想一以貫之,青島打造“國際灣區都市”,都在強調以國際化視野和標準全面提升城市運行水平,從而確保青島不僅成為經濟發展的排頭兵,更要在改革開放上走在全國前列。因此可以説,“國際灣區都市”目標的提出,既是青島近年來改革開放的必然歸宿,也是倒逼全市改革開放的強勁動力。 乘坐高鐵到青島北客站,走出車站回首望去,整個車站建築宛如一隻海鷗振翅高飛,迎接五湖四海的賓客。 這座山東省最大的鐵路客運樞紐站,幾年前由於土地權屬複雜等原因,一度面臨工程停滯、推遲通車的困局。轉機出現在2012年,青島全面推行行政審批“容缺受理、容缺審查”的創新性改革,難題迎刃而解,峻工甚至比預計時間提前了近1年。 在青島對國際都市的發展“對標”上,第一條就是“法制城市”建設。近年來,青島不斷加大制度創新和法治政府建設力度,將行政審批改革作為重要切入點,其力度如“刪繁就簡三秋樹”:2012年,全市審批事項由原來的468項精簡清理至272項,削減幅度達33.8%;審批程序上,2012年5月通過串聯改並聯、分階段管理、審批要素集中等措施,審批提速30%;隨後再次推行“容缺受理、容缺審查”創新性改革,使審批速度至少再提高30%。目前,青島已成為全國同類城市中行政審批項目最少、行政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行政過程最透明的城市之一。 最大限度與國際標準接軌,青島的改革敢啃硬骨頭:《全市改革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2013年全市改革工作要點》明確提出了今後3年10個重點領域、30項重點改革任務,以及2013年亟需突破的15項具體改革任務,時間表、路線圖清晰備述。當前,各項改革緊鑼密鼓:加快市屬國有企業改革,推進股權多元化;理順重點發展區域管理體制,強化完善經濟發展功能;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産權制度改革,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林權確權和流轉制度改革…… 青島一系列“走出去”的動作引人關注:推動前灣保稅港區與迪拜自由貿易區建立友好工業園區關係,支持海爾、海信等大企業到韓國大田研發特區、美國舊金山灣區矽谷等地建立境外研發中心……這幾個合作地區,都是青島列為追趕目標的國際灣區都市——以開放帶動內部創新的意圖明顯。 近年來,一條更為主動的開放之路引領著青島開放型城市格局向前疾行:啟動國際貿易中心城市建設,發佈《國際貿易中心城市建設綱要(2013-2020年)》,力爭到2020年基本建成東北亞區域性國際貿易中心城市;隨著我國第一個自貿區在上海掛牌成立,青島積極探索發揮保稅港區地理政策優勢,第一時間著手啟動面向日韓的自貿區申請工作;立足“國際灣區都市”坐標係,青島正在搶抓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這一重大機遇…… 對外開放的每一次騏驥一躍,都引領著青島這座城市駛入一個新紀元。近年來,對外開放的迅猛勢頭對此作了有力證明:2013年,青島累計實際使用外資487.7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達779.1億美元,佔山東省進出口總值29.2%,經濟外向度高達60.3%,常年位列“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10強榜單…… 青島,向著國際化都市的目標,全力衝刺!(記者 宋 弢 通訊員 陳春雷 閆 傑)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