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甸甸的夏糧豐收--寫在2014年夏糧十一連豐之時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03 17:27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7月3日電(記者 林紅梅、王宇、潘林青、劉羊旸、于文靜、黃艷、姜剛、劉彤)夏糧豐收,糧倉滿囤。手裏有糧,心中不慌。捧起沉甸甸的麥子,麥粒兒香裏話豐年,將糧興國穩的話題,沉甸甸地帶到眾人面前。

    這是一份沉甸甸的喜悅。夏糧豐收,農業“穩壓器”壓穩了全年經濟的艙,為轉型升級奠定堅實基礎

    “山東齊河縣20萬畝小麥高産田平均畝産715.97公斤,居全國前列。”

    2014年6月7日,當德州市主管農業的副市長黃金忠看到測産驗收産結果喜笑顏開。

    驗收結果顯示,德州今年770多萬畝小麥的平均畝産為541.8公斤,總産小麥達83.5億斤,比去年增産3.8億斤。

    麥收剛結束,顆粒已歸倉。在廣大農村,豐收後的喜悅寫在廣大農民的臉上。

    湖北宜城市雷河鎮辛常村的種糧大戶童啟國400畝土地收了近20萬公斤小麥,比去年多了近5萬公斤。“今年小麥品質好,每斤多賣了1毛2分錢,比去年增收10萬多元啊!”童啟國黝黑的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規模化種糧的收益,讓他放棄跑運輸的生意,重返農村種田。

    豐收給剛起步的土地流轉大戶帶來了信心。“我種的玉米去年淹了,虧本了。今年1.3萬畝小麥地收穫麥子1400萬斤。如果秋糧不受災,能盈利200多萬元。”齊河縣巨能魯齊糧油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成根説。

    豐收讓走村串戶收糧的糧販們樂開了花。在安徽宿州市埇橋區符離鎮的糧食收購點,宿州市順河鄉糧販劉紅軍笑著説:“我一天銷售1.7萬多斤糧食,拿到2萬多元的現款。每斤糧食純收入約1分錢,我每天收入400多元。”

    豐收穩了農民的心。“百姓踏實,政府高興。”黃金忠算了筆賬:德州小麥增産3.8億斤,一斤按照1.2元的市場價,德州百姓賣糧就能多賺4億多元。

    豐收穩了市民的餐桌。“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因素中,食品價格約佔60%。今年政府的目標是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夏糧豐收,農産品價格平穩,為實現這一調控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認為。

    豐收使農業“壓艙石”壓穩了全年經濟的艙。葉興慶指出,我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期。今年以來,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下行壓力仍然較大。豐收作為今年經濟發展中的極大亮點,夯實了農業“穩壓器”的作用,為全年經濟奠定下堅實基礎。

    《誰能養活中國》作者、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布朗近期再度挑起“世界能否養活中國”話題,拋出“中國糧食威脅論”。

    夏糧再獲豐收。中國用世界1/11的耕地,生産了世界1/4的糧食,養活了世界1/5的人口,這是對布朗最有力的回答。

    這是一份沉甸甸的答卷。種糧有補貼,打糧歸自己。作為歷史上重農力度最大的時期,政府在農民心中播撒下幸福的種子。

    農民如今咋收麥?農村流行著“三指”的説法。山東平原縣寇坊社區書記楊春安告訴記者:“合作社的大型收割機來了,社員‘一指’指自家的土地在哪,‘二指’指把收的小麥送到哪兒,‘三指’指老婆在哪,由老婆負責給錢。”

    千百年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如今直起了腰桿,體驗著現代化的勞動。

    “我種了30多年地,以前用鐮刀收麥,要過19個環節,10畝地需收40天。現在只要4個小時,由大型收割機一遍完成。農民收麥脫層皮的日子結束了,鐮刀存在家裏成了擺設。”楊春安得意地説。

    夏糧十一連豐的背後,是由一系列國家重農政策書寫出的厚重答卷。廣大農村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政策好,天幫忙,人努力,科技興,市場俏。”

    楊春安給記者算了筆賬:“種一畝小麥,國家補貼合130多元,打了糧食卻是我們自己的。”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今年約有50項支農惠農政策,其中僅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補貼等4項補貼資金規模去年就達到1600多億元。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種蓬勃興起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則正在通過生産關係的變革,促進農業生産力的大解放。

    陜西鳳翔縣匯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芝娟對承包的集中連片土地進行統一耕種、統一施肥、統一灌溉、統一防蟲,糧食生産集約化,提高了産量與質量。她説:“由於具有規模效益,種糧大戶持續種糧的積極性才能得到保證。”

    種糧大戶的種地成本普遍比單乾大幅度下降。齊河縣土地流轉大戶王慶根的1.3萬畝土地,以前分散在一家一戶的農民家時,有8000人在耕種。“現在我從當地農民中雇50個人就夠了。與以往相比,施肥按照農業技術專家的測土配方來施,少施40%;滅蟲採取預防打藥的方法,用藥量比單幹減少50%以上。”

    越來越多的土地正在向新型經營主體集中。據農業部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國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3.4億畝,是2008年底的3.1倍,流轉比例達到26%。目前,北京、上海等地流轉比例已超過50%。

    以種糧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為依託,中國農業正走上大規模、集約化、標準化的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這是繼包産到戶30多年來,中國找到的一條合適國情的農業集約化發展道路,必將進一步釋放生産力,促進糧食穩步豐收。”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認為。

    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喜中找憂,補上短板,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裏

    “耙子有齒摟起來,匣子有底存起來。”農民們説:“沒有存糧的匣子呀。一個汗珠摔八瓣,豐收後的麥子上哪兒去?”

    “今年齊河縣財政拿錢,計劃買7500噸小麥存起來,但只夠全縣吃一個月,與國家要求相距甚遠。”齊河縣糧食局副局長鄭義廣介紹。

    在2006年啟動的糧食系統改革中,德州撤了150多個鄉鎮糧所,糧所存糧的倉庫隨之賣掉,失去了存糧功能。德州市糧食局副局長高洪水無奈地説:“德州目前收糧不到4億斤,只是大體相當於今年增産數量。”

    德州是我國“豐産不豐存”的一個縮影。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指出,像東北的玉米、南方的水稻很多都是露天堆放。他呼籲,必須儘快建立起中央、省、地、縣的各級糧食儲備體系,才能“廣積糧、積好糧、好積糧”。

    有收無收在於水。資料顯示,現有灌溉排水設施大多建於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標準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減。“水利留下的老本快吃盡了,國家到了大規模啟動新一輪興修水利的新時期。”周天勇建議。

    耕地是糧食的根。“土地PH值上升,莊稼會萎縮不長,再靠化肥催産,這是惡性循環。”周天勇強調指出:“我們可適度進口糧食,有計劃地、多批次地,讓耕地輪換著得到休息。這需要國家從頂層對全國的土地輪休進行統一規劃和設計。”

    在土地資源背負著沉重包袱的同時,我國的工農業剪刀差進一步擴大。農民和産糧區靠農致富難。

    楊春安告訴記者一組數字:柴油10年前一升不到5元錢,現在為7.3元;一袋50公斤重的甲基二胺化肥,10年前為90元,現在為170元;而小麥10年來每斤只漲了1毛錢;全國13個糧食主産省人均財政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80%多。

    “中央財政要對産量大區給予重獎;對主産糧區的幹部實施糧食與升遷挂鉤的考核制度;對産糧大區的支農資金減少或取消地方配套資金。”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韓一軍表示。

    正在各地急速推進的土地集約化經營,既讓人看到了現代化農業的曙光,又存在迫切需要完善的問題。

    武漢市東西湖區東山路過去是肥沃的良田,如今這裡有7家工商大企業,他們流轉來的土地全變成了蔬菜大棚。

    “國家對土地集約經營要加快出臺具體的完善政策,種植糧食的土地不可轉做他用。”湖北襄陽市農委副主任龔錫強建議,“出臺政策要明晰,如果新補地一年畝産500斤,佔的地一年畝産1000斤,就要補2畝地。”

    周天勇指出:“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是,工商業主下農村經營土地集約要‘適度’。流轉大戶多是一次與農民簽訂20年流轉合同,一次支付給農民5年或更長的土地承包金。如果在城市裏找不到工作,花光了承包費的這群農民將成為無業流民。”

    如何守住廣大農民有土地、有飯吃的底線?

    “在德州,農民自己成立的農業服務合作社蓬勃興起。土地是農民的,經營由農民託管給自己的合作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土地既能發揮出集約耕種的作用,又能吸納從城市裏回鄉的農民,是最接地氣的農民創舉。”黃金忠認為。

    中國人只能靠自己養活自己。

    目前全球的糧食貿易量僅有5000億-6000億斤,不到中國糧食消費量的一半。

    世界上許多國家對糧食實行“自我保護”。以歐美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每年為本國農民提供高達3000億美元的補貼;印度等國家限制本國糧食出口。

    有糧則穩,無糧則危。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責任編輯: 陳燕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