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後最早民企:新一輪紅利激發再次創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05 19:46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武漢7月5日電(記者 徐海波 陳俊)64歲的謝元德依然精力充沛。作為擁有4000多名員工,12家子公司的民營企業老總,他正帶領公司進行二次創業。謝元德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中國最早的一批民企企業家和他一樣,在新一輪深化改革的浪潮中,選擇創業再出發。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的序幕剛剛拉開。而就在同一年,年僅28歲的湖北棗陽小夥兒謝元德,憑藉其敏銳的洞察力,意識到中國經濟改革將給非公經濟提供更寬廣的舞臺。

    1979年3月,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提出恢復和發展個體經濟。兩個月後的5月13日,謝元德在棗陽王城鎮西門外一塊空地裏,與幾個夥伴一起,搭建起一個簡陋的工棚,成立了當地首家民營企業513聯合公司,從事小型農機具維修、水泥瓦製作等業務,在中國內陸地區種下了第一批“非公企業”的種子。

    同年9月,民建上海市委、上海市工商聯推動籌建了上海市工商界愛國建設公司。第二年,溫州姑娘章華妹領到了用毛筆填寫的中國第一張“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此後“民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涌現,成為中國經濟中最有活力的市場主體。與風雲激蕩的改革開放進程幾乎同步,最早一批民營企業的成功與壯大,生動地證明了改革開放的巨大力量。

    30多年來,民營企業得到前所未有的成長,成為時代的先行者和“弄潮兒”,同時,也越來越遭遇“發展瓶頸”,一方面,稅費重,融資難,玻璃門,旋轉門;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內動力”也逐漸消退,一些民企在改革大潮中煙消雲散。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再次釋放新的改革紅利。在困難中挺過來的第一批民營企業重新煥發活力,激發出二次創業動力。

    經過30多年的發展,513公司早已發展成為業務遍佈全球30多個國家的高新技術企業盛隆電氣集團。但面對新一輪改革紅利,謝元德仍不願眼睜睜地錯過。他帶領團隊專注高端技術研發,致力於“盛隆製造”向“盛隆智造”轉型升級。如今,盛隆已成為用戶端智慧配電行業龍頭廠商,擁有30多項國家專利和軟體著作權。

    盛隆電氣只是中國最早一批民營企業的縮影。隨著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更多的民營企業正從“手工時代”向“高科技時代”,從“作坊時代”向“跨國時代”蝶變,其産品正大力打入世界市場。30年前鐵匠出身的魯冠球,如今他的企業生産的萬向節佔領了美國同類産品三分之一的市場;1982年創立的“希望集團”已培育出四個世界級高科技企業;1987年成立的娃哈哈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食品飲料企業……民營企業正在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責任編輯: 郭慕清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