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4日電“天幫忙,人努力,政策好,科技強”等依然是山東、安徽、湖北、陜西、河南等産糧大省今年夏糧“十一連增”的重要因素。 談起今年的夏糧豐收經驗,山東省德州市副市長黃金忠説,這些傳統利好因素依然發揮重要作用。德州是全國有名的産糧大市,糧食産量約佔山東省六分之一。德州今年770多萬畝小麥平均畝産為1083.6斤,小麥總産達83.5億斤,比去年增産3.8億斤。 讓德州市平原縣寇坊社區黨支部書記楊春安感受最深的是“政策好”。 “近幾年,國家給農民的各種補貼越來越多,各種惠農項目也越來越多。糧食産量提高了、價格也提高了,最後賣糧的錢全是我們自己的。”楊春安説。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約有50項支農惠農政策,其中僅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補貼等4項補貼資金規模就達到1600多億元。 此外,近幾年高標準糧田建設、機械化程度提高、集約化經營等一些新興利好因素也助推了今年夏糧實現“十一連增”。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方面,河南省農業廳副廳長魏蒙關介紹,今年河南全省已建成近3000萬畝高標準糧田,種植的穩産、高産、抗病品種佔主導地位。在建成的高標準糧田區域內,農業生産抗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顯著提高。 在農業機械化方面,安徽省農機局管理處處長胡道林表示,今年安徽糧食實現豐收,離不開機械化程度提高。以今年小麥搶收工作為例,自5月28日大規模開鐮到6月10日基本完成,經過10多天全力奮戰,共投入聯合收割機13.5萬台,機收小麥4135萬畝,機收率達98.4%。機收中途和機收後幾天均經歷了多次強降雨,如果沒有這麼高的機械化率,哪怕糧食豐收了也可能因收穫不及時而“爛在地裏”。 同時,集約化經營也給糧食豐産帶來保障。近年來以種糧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為依託,我國農業正走上大規模、集約化、標準化的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據農業部統計,截至去年底,全國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3.4億畝,是2008年底的3.1倍,流轉比例達到26%。 記者在多地採訪了解到,雖然近年來糧食連年豐收,但糧食生産過程當中的一些隱憂也逐步顯現。比如,項目配套政策讓産糧大縣財政負擔加重、涉農資金使用依然較為分散沒有形成合力、農田水利設施較為老舊且難以維護等問題成為我國不少糧食主産區面臨的共性難題。 山東、安徽、陜西等地部分幹部群眾希望,未來國家應降低或取消産糧大縣涉農項目配套比例,進一步加大對産糧大縣轉移支付力度,借鑒試點地區做法整合相關涉農資金,並對老舊水利設施及時修繕並完善後續管理,破解當前這些農業發展共性難題,促進糧食持續穩産高産。(記者潘林青、張元智、劉彤、姜剛、張興軍、黃艷)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