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4日電新華社記者韓潔、南辰)財政部14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土地出讓金增幅僅為26.3%,遠低於過去五個季度平均40%以上的增幅,尤其6月份增幅回落至7.3%。賣地收入大幅度跳水令“土地財政依賴症”再成輿論關注焦點。而剛獲審議通過的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讓各界看到從根上治愈這一頑疾的希望。中央和地方應當抓住機遇,趁“地冷”打鐵,借“地冷”倒逼財稅體制改革深入進行。 擺脫“土地財政依賴症”説了很多年,但見效甚微,近幾年甚至有加重之勢。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在2011年達到3.1萬億元高峰,2013年土地出讓金收入超過3.9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佔地方本級財政收入近六成,“土地財政”已是名副其實的地方“第二財政”。對本輪土地市場遇冷,地方政府決不能再以救市為名“放水”托起地價,而應從病根入手,克服“土地財政依賴症”。 地方之所以如此依賴賣地收入,深層次問題是在現行財稅體制下,地方缺少穩定的收入來源和增長機制。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明確了房地産稅、資源稅、環境保護稅、消費稅等稅種的改革任務,以房地産稅等為主的土地生財新機制和地方稅收體系呼之欲出,能夠徹底扭轉地方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為地方提供新的收入機制。 當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剛剛起步,落實尚待時間。面對穩增長、保民生的剛性支出壓力,地方財政支出壓力確實很大。因此,擺脫“土地財政依賴症”需要組合拳配套。 首先要先控制“土地財政”規模的急速膨脹。“土地財政”存在自然退出的過程,當前各地仍有相當規模的國有土地儲備,因此要把握好改革節奏,抓住未來5年到10年的關鍵期,通過控制壓縮政府徵地範圍,逐步降低土地出讓收入比重。 面對未來城鎮化建設高峰期的大量資金需求,還應逐步放開地方發債,實現地方融資陽光化;規範土地出讓金支出管理,推動納入公共財政的盤子統籌使用;改革地方政績考核體系,從根本上降低地方政府關聯于土地財政的錯位和短期行為,走出追求城建“大手筆”的誤區。 長遠看,到2020年前,伴隨財稅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中央和地方財政體制關係理順,一定能從根本上築牢制度根基,促使地方擺脫“土地財政依賴症”。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