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16日發佈上半年中國核心經濟數據。除了GDP增速出現反彈、多項經濟指標增速回升,此次“半年報”的一大亮點就是中國經濟韌性得以體現。 早在今年年初時,中國總理李克強就曾指出中國經濟是有韌性的。在不久前一次座談會上,李克強再度強調,上半年,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市場預期向好,深化改革、調整結構、改善民生都有新的進展,顯示了中國經濟的巨大韌性。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所謂的韌性體現在中國經濟的緩衝空間和迴旋餘地。而這一特點在本次“半年報”中的多個地方都得到體現。 中國經濟韌性體現在就業對經濟增速需求剛性降低。在一些學者看來,中國官方過去一直強調要守住某個增速的關鍵在於每一個百分點的增長都對應著一定的新增就業。 不過,雖然過去一段時間中國經濟增速呈現出窄幅波動的態勢,但就業始終穩定。中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16日透露,上半年,中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超過700萬人,外出務工的農民工數量增長1.8%,增加307萬人,就業總體穩定。 經濟增速回落而就業穩定的“秘訣”在於服務業在中國經濟中佔比的提升。上半年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是46.6%,比去年同期提升了0.6個百分點,繼續保持增速快於工業、佔GDP比重繼續提高的勢頭,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在由原來的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 盛來運指出,服務業主導型經濟主要是滿足國內需求,受國際之間匯率和價格的變化影響相對較小,其本身有一定的穩定性。此外,服務業是勞動密集型産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比較強,就業彈性可能會趨於提高。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對中新社記者解釋説,雖然服務業單位勞動力創造的GDP遠遠沒有工業那麼高,但服務業增長對就業的拉動是製造業的1.3倍。他表示,服務業超越製造業態勢的“鞏固”是經濟增速下行影響未向就業傳導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經濟韌性還體現在傳統産業因産能過剩陷入困境時新興産業及時提供了新的能量。 盛來運分析説,從上半年情況看,在産業領域,高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發展勢頭良好,比傳統工業增速普遍要高;在消費領域,網購、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勢頭良好;在投資領域,戰略性新興産業、現代服務業勢頭良好。 盛來運透露,通過調研他發現,凡是具有創新能力,而且勇於創新的企業增長勢頭都不錯。在産品這個層次上來看,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産品發展勢頭都不錯,以上這些情況説明當前中國經濟在升級階段正在積蓄新能量,這種新的能量和傳統的産業力量正處於膠著的狀態,“我們感覺到中國的産業在結構調整和升級上正在孕育著一種重大的突破”。 中國經濟的韌性也體現在內需拉動經濟的潛力上。在外部環境持續錯綜複雜的情況下,內需繼續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上半年內需對GDP的貢獻是102.9%。 潘建成分析説,雖然在産能過剩的重壓下,中國的投資尤其是製造業投資在往下走,但中國投資還有很多薄弱環節可以提高。比如説城市地鐵就還有很大的投資空間。此外,要使農業發展有保障,水利工程方面的投資也還有很大空間。 消費方面,中國民間巨大的消費潛力也將為整體經濟提供良好的韌性。潘建成分析説,雖然從目前情況看,八項規定等政策帶來的政府消費泡沫擠出拉低了消費數據,但各方必須意識到,這是消費向正常的回歸。他強調,中國消費增長在民間還有很大空間,如果再加從衣食向住行的消費升級,未來消費將能夠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強勁的動力。 中國經濟的韌性還體現在結構的調整中。盛來運表示,從“半年報”中可以看出,上半年東、中、西部地區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總體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比財政收入和企業的利潤增速分別高了2個百分點和1個百分點,意味著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提升的。而居民收入的增加,將進一步挖掘出中國民間的消費潛力。 除了上述四個因素,潘建成指出,中國經濟目前最大的韌性和騰挪空間還是在於改革所釋放的紅利。 他表示,過去半年,中國通過一系列改革精簡各項審批程序;更大程度關注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營造更有利於他們成長環境,這一系列措施將有助於讓比較充裕的民間資本得到有效釋放。此外,城鎮化為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成長空間,也是中國經濟一個不可忽視的韌性。(記者 周銳)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