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首批控排企業履約率98.9% 碳交易試點首年達預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20 07:26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國家在北京、上海、廣東、深圳等7個地區推進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近日,試點地區相繼進入首個履約期。7月15日為廣東省碳交易試點首次履約的時間節點,記者從廣東省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處了解到,截至15日下午6時,試點企業履約率為98.9%,達到試點預期。

    成績

    廣東八成控排企業碳排放下降

    所謂“碳排放權”,是指企業依法取得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權利。企業在經主管部門核定後,可以一定時期內“合法”排放溫室氣體,“合法”總量即為配額。當企業實際排放超出該總量時,超出部分需花錢購買;若企業實際排放少於該總量,剩餘部分可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出售獲利。

    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在7地開展碳交易試點,目的是在交易機制、交易規則和核算體系等方面進行創新探索,最終在全國建立統一的碳市場。

    2013年底,廣東省的電力、鋼鐵、石化和水泥4個行業成為“吃螃蟹者”,根據規定,這4個行業年排放2萬噸二氧化碳及以上的202家企業被列為首批控排企業。

    在全國7個碳交易試點省市中,廣東是唯一採用配額免費發放和有償發放相結合的碳交易試點地區,企業配額的97%通過免費發放形式獲得,3%需通過有償競價形式獲得。截至7月15日,廣東省碳排放配額有償競價平臺累計發放1112萬噸,成交金額共6.67億元,碳交易市場累計成交119萬噸,成交金額共6532萬元。

    從2013年12月份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僅半年時間廣東省碳排放管理和市場建設已取得一些成效,初步建立碳排放管理和交易法規制度體系,企業碳意識逐步增強,一些企業已經認識到,“不可能像過去一樣想怎麼排放就怎麼排放”。部分大型企業還專門成立了碳資産運營與管理部門,如廣東最大發電企業——粵電集團還決定,由旗下的超康公司統一管理集團下十幾家電廠的配額,盤活集團碳資産,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記者了解到,廣東大部分試點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或者購買碳排放權實現履約。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購買碳排放配額,市場上碳排放配額售價出現上漲。

    據初步統計,廣東80%的控排企業單位主要産品碳排放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認為,對於廣東這樣的製造業大省,這已經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問題

    企業突擊購碳,觀望心態濃

    對於碳交易試點而言,“履約”是對碳交易各種制度設計的綜合檢驗,包括配額的發放是否合理,碳排放報告核查體系是否嚴謹,履約的約束機制是否完善等。

    廣東企業的履約時間本應是6月20日,不過,根據實際情況,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將履約時間延至7月15日。對此,廣東省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處處長洪建武説,推遲履約時間主要由於2013年度碳排放報告和核查工作整體往後延遲了,“畢竟是試點第一年,希望能給企業、核查機構更多的時間適應。”記者了解到,天津、深圳等試點,也推遲了企業的履約時間。

    在北京,儘管主管部門從今年3月開始多次對重點排放單位進行催告,但截至6月15日履約節點,仍有257家重點排放單位未按規定如期履約。部分碳排放超配額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不清楚碳排放交易的流程和具體規定。

    6月18日,北京市發改委再次發出通知,責令各重點排放單位在10個工作日完成履約。對在責令整改期結束後仍未完成履約的重點排放單位,將按照市場均價的3至5倍予以處罰。7月2日,北京市節能監察大隊對5家未按規定履約企業調查取證,正式啟動了處罰程序。

    臨近履約期限,北京、深圳等地都創造了自己的碳交易日最高紀錄。進入6月以來,約70%以上的交易日,北京碳交易日成交量都超過萬噸。深圳碳市場此前的交易量同樣波瀾不驚,但臨近“大限”,交易量陡增,履約期前3周成交量佔一年總量的60%—70%。

    記者採訪了解到,很多企業在臨近關口才參與碳交易,是覺得“政府不一定會動真格”。業內專家認為,這説明當初制度設計時希望激勵企業主動減排的目標尚未實現,企業主動履約積極性不高,目前影響交易的最大因素仍然是政策。

    廣東202家控排企業完成核查後,有18家企業由於多種原因退出了碳交易試點,截至7月15日下午6時,試點企業有兩家未履約。洪建武説,未足額清繳配額的控排企業和單位,將由廣東省發改委責令履行清繳義務;對於拒不履行清繳義務的企業,在下一年度配額中扣除未足額清繳部分2倍配額,並處5萬元罰款。

    “處罰不是目的,企業應該認識到‘碳排放權’是一項資産,積極加入到二級市場的交易當中。”洪建武表示,試點半年時間以來,多數控排企業還在熟悉與觀望中,“希望全國統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場能夠早日建立,用市場激勵機制鼓勵先進,淘汰落後。”(記者 李剛 賀勇)

責任編輯: 穆淼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