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藍圖已然展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20 17:34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南寧7月20日電 (記者 張周來 歐甸丘)國務院日前批復,原則同意《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以珠江-西江流域為依託的區域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華南區域協調發展迎來難得契機,南方對外開放發展再添戰略新支點。

    為粵桂經濟一體化注入新動力

    南嶺之南,廣東與廣西的天然聯絡在於珠江-西江這一江河紐帶。據去年廣西方面的不完全統計,廣西每年有450多萬人次在廣東務工;2001年以來廣東企業和客商在廣西投資累計到位資金已達7800億元,廣西與珠三角等東部地區的互動融合、開放發展勢不可擋。

    作為珠江幹流的西江起源於雲貴,橫跨兩廣,匯于港澳,兩廣一衣帶水,珠江-西江成為華南水運大動脈。2008年10月以來廣西首先持續投入打造西江“億噸黃金水道”,進而提出“雙核驅動”戰略加快向東部先進生産力靠攏,建設西江經濟帶。

    從區域內優勢互補、協調發展來看,以江河流域為依託是不二選擇。廣東省政府參事陳鴻宇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末,兩廣即開始對西江進行研究;上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又掀起新的合作高潮。此次《規劃》獲批,將推動廣東加大“雙轉移”力度和粵東西北地區的振興發展,也將推動廣西打造成為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的新戰略支點。

    近年來廣東廣西已將雙方的合作提升到兩廣經濟一體化的新高度並全力推進,《規劃》獲批為此注入新動力。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表示,兩廣存在現實發展階段和水平差異,又在資源、市場、資金、技術等方面各有所長,在交通設施、産業佈局、貿易服務、生態建設等方面一體化共同發展大有文章可做。

    再築南方開放發展戰略新支點

    站在梧州市郊的長洲水利樞紐船閘上,只見滿載煤炭、水泥等物資的貨船魚貫而下,這個樞紐的雙線船閘早已超負荷運行,新的三四線船閘即將竣工,流域上下江河經濟的強勁脈動清晰可感。

    從促進區域發展全局角度考慮,珠江-西江流域作為一個整體發展有其內在客觀基礎,也有外在的迫切要求,更有現實的良好機遇。

    “滇黔桂等地已成為珠三角地區的礦産、能源、建材來源地,在資源和市場方面已成重要腹地;而珠三角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産業正面臨轉型升級陣痛,流域內廣西、貴州、雲南等地憑藉區位、政策、成本、市場等優勢,為産業轉移提供了很好的選擇。”廣西社科院研究員粟慶品説。

    珠江-西江經濟帶開放發展事關國家改革開放和區域協調發展大局。“首先它所處的區位是獨一無二的:它位於珠三角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北部灣經濟圈之間,是流域內天然的合作橋梁和紐帶;放大來説,它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國-東盟自貿區等大區域合作中也有相當獨特的位置和作用。”梧州市市長朱學慶説。

    這也是我國首個直接聯絡東西部地區的跨省區、跨不同發展階段的區域發展規劃。廣東省發改委主任李春洪認為,珠江-西江經濟帶不僅在完善區域經濟發展佈局、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帶、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層面有重要意義,而且可以緊密對接東盟等重點領域合作,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打造國際競爭合作的新高地。

    南方“新增長極”建設任重道遠

    廣西西江經濟帶基礎設施大會戰已全面啟動,計劃總投資超過6300億元;南寧至橫貫東西的南(寧)廣(州)高鐵大動脈正進行最後衝刺,預計今年底全線開通;兩廣交界地帶共建的“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目前已吸引近40家企業進駐,將打造兩廣經濟一體化的先行區和新平臺……

    圍繞區域協調發展和流域生態文明建設,一系列基礎項目開建或竣工,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新藍圖已然展開。不過,《規劃》中提出要“形成我國西南中南地區新增長極”目標,要實現起來任務艱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産業合作、流域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等領域如何優勢互補、融合發展備受關注。

    “進一步完善鐵路、公路、水路樞紐,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降低物流成本。”“兩廣地區農村地區較多,貧富懸殊較大,需要進一步縮小貧富差距,完善民生公共服務。”……不少專家學者出謀劃策。

    《規劃》設計的內容體現了諸多共識:涉及利益格局再造,不僅兩廣之間,同一省份的各市之間,都應該敢於打破利益藩籬;絕不能將發達地區高污染、高能耗的産業轉移到欠發達地區的西江中上游去等等。

    近年來珠江-西江上遊地區也反復呼籲共同探索建立沿江流域生態和環境補償機制。廣東省雲浮市委書記黃強認為,重點要完善生態環境補償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引導受益地區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重點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上給予必要的扶持,以實現流域內共同發展,利益共享。

責任編輯: 郭慕清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