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2日電(記者李延霞 劉錚)在經歷了六個交易日的連續下跌之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出現小幅上漲。22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1544,較前一交易日上漲3個基點。 有漲有跌,雙向浮動,是近段時間以來人民幣匯率走勢的明顯特徵。自2010年6月央行重啟匯改到今年1月份,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上漲約12%。此後4個月進入貶值通道,人民幣兌美元貶值超過3%。而在經歷了6月份的“小碎步”上揚後,7月以來又走出了一段漲跌互現的行情。 “近段時間人民幣的升跌顯示已經打破了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確立了‘雙邊波動’態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戰略部副研究員張茉楠説。 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首席宏觀研究員趙慶明表示,從2005年啟動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呈現走走停停的狀態,但漲多跌少,對美元匯率已經累計升值35%。單邊升值的走勢強化了市場進一步看多預期,在存在無風險套利空間的情況下,熱錢大量流入,給經濟運行帶來潛在風險。 “今年以來匯率的雙向波動,分化了市場預期,不僅制止了外匯資金大量凈流入,並且由於市場預期高度分化,也避免了熱錢集中撤離和資本大量外逃。整體上看,外匯流出入變得相對均衡。”他説。 對於匯率波動的原因,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認為,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穩中趨緩,外貿進出口比較低迷,外部則面臨美聯儲量化寬鬆政策加速退出,都是分化匯率預期、推動資本流動波動的因素。 專家普遍認為,這一輪人民幣的走勢,主要受市場對國內經濟下行擔憂加大以及美國退出QE和加息預期增強影響,更多體現了市場因素而非政府干預。 今年3月17日起,央行將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的浮動幅度由1%擴大至2%。這是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幅第三次擴大。2007年該波幅由0.3%擴大至0.5%;2012年4月又進一步擴大至1%。 專家表示,匯率波幅擴大,意味著央行正逐步踐行“基本退出常態式外匯干預”的管理思路,尋求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今後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趨勢將成為常態。 管濤認為,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已具備宏觀和微觀的條件。宏觀上,人民幣匯率正趨向均衡合理水平。微觀上,在實體經濟活動帶來的順差減少同時,結售匯順差繼續增加,説明企業做多人民幣、做空外幣的順週期財務運作加大了套利資金流入壓力。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發佈的《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季報(2014年三季度)》指出,一般一國貿易順差佔GDP比例達到3%,即可認為該國貨幣的匯率實現了均衡。中國經常賬戶盈餘與GDP的比例從2007年的10%峰值,降至2013年的2.1%。按照這一標準,人民幣匯率已經基本達到均衡水平。 張茉楠認為,二次匯改後,我國實行了一整套相對完善、較具活力的匯率形成機制,對國際收支結構調整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並引導人民幣匯率逐步收斂至均衡水平,在更大程度上反映市場主體的外匯供需對比。 近段時間以來,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正在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實現有賴於資本賬戶開放和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要抓住有利時機增強匯率彈性,除了擴大浮動範圍外,還應該在降低直接干預、豐富外匯市場産品、完善市場基礎建設等方面多做工作,真正讓市場在匯率形成機制中發揮作用,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良好條件。”趙慶明説。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