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中拉合作新格局之三:激活全球經濟治理變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24 18:47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記者 金旼旼)一個多極化的全球經濟格局,需要一個多極化的全球金融體系來匹配。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拉美期間,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15日在巴西福塔萊薩簽署協議,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並建立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

這是全球範圍內第一個以新興市場國家為主的銀行,意味著經濟總量佔到全球21%、擁有全世界40%外匯儲備的金磚國家在全球金融架構中將發揮更積極的影響。

5年來,全球5個主要新興經濟體通過實際行動將相互間的合作“實心化”。金磚國家也因此逐步從“現象共同體”走向“利益共同體”。

前高盛資産管理部主席吉姆·奧尼爾在13年前發明了金磚國家這一概念。但當時提出這一概念僅僅是為了描述一種現象,即這些國家經濟均出現高速增長,充滿增長和投資機遇。

然而,“現象共同體”是短暫和易變的,因為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存在“代際更替”現象。美國摩根士丹利銀行新興市場和全球宏觀經濟研究部門主管魯奇爾·夏爾馬的研究顯示,1950年以來的六個十年間,全球只有1/10的新興經濟體可以在三個十年內保持5%以上的經濟增速,多數經濟體的高增長現象均會被打斷。

事實上,金磚國家的經濟增長勢頭已然出現分化。巴西央行的調查顯示,市場對巴西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期僅為0.97%。俄羅斯政府預計今年經濟增速為0.5%-1.1%;而IMF的預計則更悲觀,僅為0.2%。南非經濟也頗為疲軟,IMF預計今年增速或將低於2%。五國中,中印經濟保持相對高速增長:印度官方預計今年經濟增速為5.4%-5.9%,中國經濟增長目標為7.5%左右。

雖然“現象共同體”存在分化可能,但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卻抓住歷史機遇,成功整合升級成為“利益共同體”,使得合作機制“實心化”。金磚銀行和應急儲備安排的建立體現了金磚國家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的政治意願,不但有助於提高金磚國家在國際金融事務中的話語權,還將造福發展中國家人民並促進其經濟增長。

吉姆·奧尼爾在談到金磚銀行時説:“我從未想象它們會組成一個政治集團。但我始終認為,它們攜手行動的最合理解釋是,全球經濟治理取得的進展太少了。”

金磚國家目前佔世界人口的40%,全球GDP的五分之一,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一半。但即便IMF新一輪份額改革完成後,其投票權總計也不到15%。並且,由於美國國會阻撓,IMF份額改革方案遲遲難以落實。這种經濟規模和話語權分量不成正比的現象,成為金磚國家“聯合自強”的主要動力。

此外,由於世行和IMF在項目運作過程中,往往附加不少政治條件,長期以來也飽受批評。而金磚銀行則在設立之初就奉行平等和民主原則,五個發起國股份均分,機構負責人也將在五國中輪流産生。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斯蒂芬尼·格裏菲思-瓊斯認為,發展中國家對大量基礎設施的需求為金磚銀行等機構提供了空間。她説,一直以來,世界銀行所要求的條件並非總是符合發展中國家的最佳利益,新的金磚銀行可成為一種替代,為此類客戶提供更多支持,“它們(金磚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會有更多支持,因為它們自己已經或正在經歷發展。”

今年是佈雷頓森林體系成立七十週年,雖然這一體系的核心架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已然崩塌,但由這一體系創立的世界銀行和IMF依然主導著今天的國際金融話語體系。不少分析人士認為,金磚銀行或許將挑戰這一傳統國際金融秩序。

不過,華盛頓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道格拉斯·雷迪克表示:“協議值得喝彩,但就在國際舞臺上建立一個能與IMF和世行分庭抗禮的新機構而言,這只能説是邁出了小小的第一步。”

的確如此,金磚銀行和應急儲備安排無論在機構規模、人才儲備、操作經驗等方面目前都難以比肩世行和IMF。從短期來看,金磚銀行和應急儲備安排更多是補充而非替代現有國際金融體系。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説:“(金磚銀行是)全球金融體系的新參與者,而不是志在爭奪其制高點的先頭部隊。由於不得不時刻留意自己面臨的競爭威脅,IMF和世行可能會因此提高效率。”

責任編輯: 楊磊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