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鼙浮浪遠,釣嶼蕪波明”——專家詳解中國詩歌裏的釣魚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30 21:22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上海7月30日電(記者  張建松)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固有領土,我國古代許多詩人都曾用詩歌吟誦過這些散落在東海的祖國寶島。曼妙的詩歌不僅言驚言喜、咏嘆旅情,更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歷史見證。 

在復旦大學出版社和海豚出版社聯合出版的《釣魚島歷史真相》一書中,復旦大學教授韓結根詳細解析了明清兩代詩人詩歌裏的釣魚島。

據韓結根考證,最早關涉釣魚島的詩歌是新安(徽州)商人鄭舜功所作的《萬里長歌》。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為對付倭寇,鄭舜功以“國客”身份奉使宣諭日本。他在九州島住了三年,回國後寫成《日本一鑒》。《萬里長歌》即載于第三部《桴海圖經》中。其中有詩句曰:“或自梅花東山麓,雞籠上開釣魚目”。

鄭舜功在註釋中説:“自梅花渡澎湖,之小東,至琉球,到日本”,“釣魚嶼,小東小嶼也”。小東即台灣島。這首詩的注文明確表明,釣魚嶼為台灣的附屬小島。

不過,鄭舜功這首詩全篇不是專門為釣魚島而作。最早專門用詩歌歌唱釣魚島的當屬嘉靖四十年(1561年)冊封正使郭汝霖。這年閏五月,郭汝霖一行乘坐“封舟”向琉球王國進發。大海中奇妙景色和宏偉壯闊境界,使這位年過五十、第一次乘船漂洋過海的中國冊封使臣詩興大發。

航行到釣魚島海域,郭汝霖寫下了一首五言律詩《釣嶼》:“天畔一舟橫,長風萬里行。黃鼙浮浪遠,釣嶼蕪波明。蜃氣山將結,濤聲笛共清。倚檣時浩嘯,奇覽慰平生”。他在詩中生動地描寫了釣魚島及其周圍海域的景象。兩天后,封舟航經赤尾嶼時,郭汝霖又寫了一首五言律詩《赤嶼》,記載了在海上遇危而安的奇異經歷。

時隔十八年之後,中國冊封使蕭崇業在奉使冊封琉球時所作的詩歌中,也有關於釣魚島等中國海上島嶼的咏唱,他在《見山謠》一詩中寫道:“平嘉嶺已逾,雞籠嶼安在?花瓶隱不浮,釣魚沉翠黛”。在詩人筆下,釣魚島、平嘉山、雞籠嶼、花瓶嶼這些海山島嶼,與武夷山等八閩之山勾連,它們都是福建全境那些“巉岩不可攀”的山峰之一,是八閩山脈在海中的延伸。

清代較早歌唱釣魚島的詩人是周煌。他在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作為冊封副使在前往琉球途中,作了一首《望釣魚臺》,“一發青山認釣絲,投竿終古拂珊枝。試看今日舟人喜,不是臨淵起羨時”。詩中描寫了人們在海上望見釣魚島的喜悅心情。周煌此行還作了七言律詩《海上即事四首》,其中第三首也是在釣魚島海域所作。

此次冊封使團隨行人員王文治在其所作詩歌《渡海吟》中,也有關於釣魚島與黑水溝的描述。他在詩中清楚地指出,黑水溝是中國與琉球王國的“分疆”,是天然的海界,闡明了位於黑水溝西南面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領土。

清代在釣魚島海域作詩最多的詩人當數嘉慶年間冊封正使趙文楷。嘉慶五年(1800年)趙文楷率領使團赴琉球舉行冊封大典,他此行作詩五十首,其中《過釣魚臺》、《渡海放行歌》、《十一日見姑米山》等詩都是在釣魚島及其附近海域所作,不僅表現了使團一行在海上所經歷的風浪之險,也留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固有領土的歷史見證。

責任編輯: 呂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