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嚴防震區次生災害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8-05 21:40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雲南魯甸8月5日電(記者 吉哲鵬、張宸)隨著時間一分一秒流逝,各支救援隊伍正搶抓魯甸地震後的“黃金救援72小時”,千方百計搶救生命。科學抗震救災,既要全力搜救埋壓在廢墟中的人員、救治傷員,又要對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堰塞湖等次生災害嚴防死守。

    昭通的地質條件複雜,山勢陡峭。魯甸地震發生後,大量危險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陸續被查出。國土部門經過緊急排查後發現,受災嚴重的魯甸、巧家、會澤震前均有大量隱患點,震後初步調查新增地質災害隱患20多處,還有可能繼續增加。水利部門發現,地震已造成19座小型水庫不同程度出現大壩裂縫等狀況。牛欄江被崩塌的山體截斷形成了一處堰塞湖,堰塞體堵住了汛期的河水,水位以每小時約1米的速度上漲,下游群眾的生命財産受到嚴重威脅。一旦堰塞體崩塌,後果不堪設想。

    目前,在災區因塌方或路毀造成交通中斷的路段就有3條。其中,在通往震中龍頭山鎮的道路山體垮塌,救災隊伍進出和物資運送嚴重擁堵,人員安全也受到威脅。相關部門應抓緊排查各自區域內的次生災害隱患點,特別是那些隱蔽性強、風險大的地質災害。尤其是牛欄江堵塞形成的堰塞湖,如同懸在災區人民頭上的“定時炸彈”,應主動出擊,及時打通設備調運道路,疏通清理堰塞體,儘早拆除這枚“定時炸彈”,全力確保下游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魯甸震區形成的次生災害隱患,大量集中分佈在災區的河流兩岸和公路沿線,增加了救援的複雜性和救援難度。救災指揮部應及時組織專家對重大隱患點進行風險評估,派專人監控、監測,制定切實可行的應急救援預案,及時安排群眾避險撤離。

    震區內,救援人員頭頂是隨時可能滾下的石塊;震區外,群情期盼,為災區群眾牽腸挂肚。在抗震救災的關鍵時期,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災情的現場評估和動態監測,加強對天氣等因素的預報預警,密切防範次生災害發生,保障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責任編輯: 肖磊濤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